第A41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谁在医患心中设防
博士保安
老板再大 一个处长都能整你?
□微言1+1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榕城快评之“随医观察一”
谁在医患心中设防

 

N章微 林新榕

背景:上周日晚,海都记者蹲点省急救中心,跟随医生夜诊7小时。来来回回,马不停蹄,急难险重是急诊医生的真实写照。(详见本报今日A33版)

高压下,医生的诊疗思维异常敏捷,动作也格外迅速。从问诊到拿出治疗方案,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但医生花在和家属解释谈话的时间,比看病还长。医生无奈地说,医患纠纷这么多,事前诸葛亮,好过马后炮。

原本医生看病是件很单纯的事,只需全身心治病救人就可以。但现在这种单纯的关系,已经逐渐演变成如何防范医疗事故。医生越来越多的精力被牵扯到不必要的事情上。一些医生告诉我,现代医学越来越复杂,患者对医疗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一旦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追究漏诊等责任。通俗说:“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有的医务人员为了自我保护,只能将检查做得全一点,将可能的风险说得详尽一点,将病历医嘱写得细致一些,并尽可能规避被问责的风险。《医学界》杂志近日披露的调查数据显示:85.8%的医生表示,因担心产生医患纠纷,他们在行医时采取过“防御性医疗”。而为防御性医疗埋单的正是患者自己。

医生和患者,应当是同一战线上的战友,一起携手对抗疾病。但今天的局面是,带着“你会不会宰我”的心态去看病的患者,遇上“你会不会去告我”的医生,不信任感在医患之间蔓延。最终,一些矛盾激化下,患者挥刀、医者流血又流泪。医生正在为医疗体制的缺陷而受过。

解决医患矛盾,首先要破除不信任的心墙。从医生角度讲,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还要学习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从患者角度讲,要释放潜藏的警惕、怀疑的负面情绪,拿出真诚、尊敬、信任的态度,留给医生放开手脚治病救人的空间。

本版今起配合栏目“海都记者随医记”推出“随医观察”系列评论,读者若有任何观点、建议等,可投到邮箱hdtl@hxdsb.com;可贴到QQ群168223095;还可发到微信公众号“海都时评”上。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