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政事/深读
3上一版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4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都文化大讲堂”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莆田国画名师朱成淦一生侠义心肠、柔情似水;首场活动现场不少听众表示,朱老先生的精神应传承下去
市民听完讲座后,与江国兴(右一)一同交流朱成淦的作品
活动当天,许多市民准时到现场听课
朱成淦小女儿朱梅英现场展示书法技艺
 

N海都记者 陈晋 林智 文/图

海都讯 4月18日上午9时,“海都文化大讲堂”首场活动在莆田文献路古谯楼开讲。原荔城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主任江国兴,介绍了莆田国画名师朱成淦的生平轶事。当天,古谯楼内不少听众都慕名而来,听江国兴“讲书”。

记者了解到,朱成淦曾受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师的直接指导,艺术造诣很高。“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是对他一生的写照。当天,朱成淦的小女儿朱梅英也来到了“海都文化大讲堂”活动现场,一展她的书法技巧。朱梅英告诉记者,虽然父亲已经去世十多年,但她每天都练习书法,这也成了她怀念父亲的一种方式。

国画大师朱成淦 在黄石创办两所学校

朱成淦的一生侠义心肠、柔情似水。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好人。活动现场,江国兴通过讲述“学习朱成淦 弘扬正能量”的故事,介绍了国画名师朱成淦的一生。

据悉,1935年,朱成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科(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北迁,朱成淦回到福建,在集美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其间与学生黄永玉(国画名师,前中国美协副主席)亦师亦友,并指导他走上美术和革命之路。同年,朱成淦为激励抗战斗志,创作出版了木刻《抗战画集》二册。

“朱成淦虽是著名画家,但他一生十分重视公益事业。”江国兴说,1943年,朱成淦的母亲病危,回家尽孝期间,他在黄石镇创办了第一所学校“水南小学”,这所学校后来更名为“南塘小学”,寓意希望学校能培养更多像戚继光(号南塘)一样的民族英雄,抵御外辱,为国争光。1966年,南塘小学并入黄石中心小学,改名“黄石第二小学”。1948年,朱成淦向教育部门申请,创办了家乡的第二所学校“福建省莆田私立南塘中学”,朱成淦兼任南塘小学校长和南塘中学董事长,并担任莆田一中的美术教师。“翁开恩、张金鉴、翁振新、许金宝等著名画家、教授在学生时代,都曾经受教于他。”江国兴说,到了1958年,南塘中学由县政府接办,更名“莆田第八中学”。同年,朱成淦被打成“右派”,回家教书。

22年间,朱成淦靠下乡给农民画像养家糊口,开画室卖画维持生计,同时,他还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1980年始,朱成淦为恢复被破坏的许多名胜古迹出钱出力,如重建湄洲妈祖庙、木兰陂钱四娘纪念馆、华亭林兆恩东山祖祠等。1986年,省教委特授予他“教书育人,桃李芬芳”红匾,表彰他从教五十年的卓著业绩。1993年,朱成淦修道吃斋,一边创作,一边把卖画的钱全部用于家乡修路铺桥、修缮文化遗址。2001年秋,朱成淦在家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市民赏画听书 交流大师的奉献精神

“讲书”期间,江国兴一边介绍朱成淦的作品,一边向市民讲课。市民对江国兴深入浅出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不少来古谯楼游玩的市民也被吸引,席地而坐听演讲,荔城公安分局警营文化中心书法小组成员和文献社区居委会居民也来到现场“听书”。

民警王警官说,在得知海都报要举办“海都文化大讲堂”活动后,他就立即报名,还将这场活动告知了书法小组的其他成员。“我们原先对朱老先生的为人都有些了解,这次听完江国兴老师讲课后,感触更深,他的奉献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王警官说,讲课结束后,小组成员还和江国兴老师一同交流了朱老先生的生平轶事。

文献社区居民陈阿婆今年已经70多岁了,她是海峡都市报创刊以来的老读者,特别是海都报莆田版推出后,持续报道介绍莆田本土文化的新闻,如“老街的印记”、“听乡音识莆田”等,成了她茶余饭后必备的读物。据陈阿婆介绍,她第一时间得知“海都文化大讲堂”活动后,就打电话报名,还特意带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来听课。“教育下一代不能忘本,对家乡的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陈阿婆表示,希望还能参加下场活动。

为了让市民能对朱成淦有个更深的了解,江国兴带来了一些朱成淦生平的画册。郑先生告诉记者,他是莆田地方文化爱好者,经常去逛一些旧书摊“淘宝”,收集一些莆田历史文化书籍。“目前收藏的旧书已有100多本,然而关于朱成淦先生作品的书籍却很少,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遗憾。”郑先生说,朱成淦是他濡慕已久的老艺术家,没想到这次还能听到有关他的故事。

活动当天,还来了不少民间本土文化专家,林国廉老人就是其中一位。林国廉老人是莆田六古街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他是古街活字典,对古街文化古迹了解颇多,甚至超过一些老宅的后人。林国廉老人说,上周末他和朋友重走了黄石镇一些古迹,发现部分古迹的保护存在疏漏。他表示,希望“海都文化大讲堂”,能更多更好地普及莆仙文化内涵。

每天练习书法 为怀念自己的父亲

记者发现,活动现场还来了一位特殊的听众,她就是国画名师朱成淦的小女儿朱梅英。年已六旬的朱梅英告诉记者,她的父亲一生劳碌奔波,革命、教育、画画成了诠释他一生的注脚。

“我们家有5朵金花,爸爸也很疼我们,但他把更多的时间献给了艺术和教育事业。”朱梅英说,父亲去世前,因姐姐都嫁到外地,没能够及时回到父亲身边,这成了父亲的遗憾。朱女士告诉记者,几位姐妹在绘画天赋上并不突出。不过,姐妹几个平时都愿意练字画画,作为怀念父亲的一种方式。朱女士还在现场一展自己的书法技艺。她说,自己的儿子遗传了外公衣钵,现在是一名美术教师,在莆田一中任教。

朱梅英介绍,父亲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珍惜时间,一定要‘煞煞(莆田方言,努力的意思)’画,趁年轻多画,等人老了就不中用了。”她回忆,父亲的一生非常勤奋,就是到了晚年,每天早晨四五点还坚持起床画画,从未间断过。“累了,他就合衣躺在那个简易的中式木床上休息。”朱梅英告诉记者,虽然父亲已去世十多年,在黄石镇水南村的老宅,她还是经常去打扫。

海都文化大讲堂本周六继续“开讲”

活动结束后,不少市民围上前,与江国兴一同交流朱成淦的作品。市民认为,学校应该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朱成淦的事迹,让这种奉献精神不断传承下去。“他们还建议我去学校做演讲,让孩子们听听朱成淦的故事。”江国兴告诉记者,海都报推出的“海都大讲堂”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能够让莆田的历史人文故事继续传颂下去。

4月26日,海都报莆田新闻中心创刊四周年,为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莆田的历史、人文、建筑、习俗、技艺的故事,我们推出“海都文化大讲堂”活动。本周六,大讲堂将继续“开讲”,我们将邀请莆田艺校老师,为市民奉献上莆仙戏的历史理论和传承,还能目睹莆仙戏的戏曲演绎技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