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手术医生管病,我们管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术医生管病,我们管命”
海都记者8小时随访小儿麻醉师
打完第一针麻醉药后,患儿要尽快送入手术室。林剑鸣刚当父亲的时候,连孩子都抱不清楚,如今他抱小孩的手法已相当纯熟
林剑鸣擅长“微笑逗乐”,他裹着花头巾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觉得他是医生
患儿在昏睡后被送上手术台,林剑鸣要给他插上喉管,这个步骤必须既快又准,要保证患儿的呼吸能接续上,还要避免伤及声带引发后遗症
下载“海湃”,扫一扫二维码参与评论
 

N海都记者 石磊磊 陈燕燕/文 包华/图

海都讯 采访麻醉医师林剑鸣时,我们绷紧神经,担心有某个医生突然喊出“林剑鸣”这三个字。

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且是一个代号:当有人直喊名字时,意味着麻醉中发生了紧急情况,需要林剑鸣马上处理。这个约定整整沿用了13年。平均每年,“林剑鸣”会被喊30多次,每次都是和死亡赛跑。

麻醉医师就是在众多的不确定性中工作的人,高压、情绪化、焦虑,甚至是“过劳死”,都常常伴随着这个群体。但是麻醉医师顾不上自己的压力,他们关心的是“你痛不痛”,哪怕面对的是一个无法表达的婴儿。

4月25日,记者走进福州市儿童医院麻醉科,面对麻醉医师群体中风险最高的一族——小儿麻醉师。

不能直呼的名字

手术前,家长要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休克、心脏骤停、气道梗阻、声带麻痹、脑出血、气胸这些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写在上面。有家长以为,这是麻醉医师在推卸责任;有家长则觉得这是麻醉医师在吓唬自己。

“全国每天有一两万名孩子接受全麻手术,死亡率两万分之一,是成人的5倍。谁都不想遇到这个状况,但的确可能发生。抢救要靠麻醉医师,因为手术医生的双手必须无菌。”林剑鸣说,术前一天,他就要做准备,记下每一名孩子的药物过敏史、年龄、体重等。

林剑鸣的办公室有个红色警铃,铃响,麻醉医师当即要从九楼冲向一楼的急诊室抢救病人。如果有人大喊“林剑鸣”,这是九楼手术间遇到紧急状况,他必须出现。最近一次突然有人喊出“林剑鸣”是在4月初,一个5岁孩子因重症感染性休克在手术间抢救。“孩子当时高压只有40,低压20,打针都没有痛感。最后肠子被切掉1米6,好在保住性命。如果一直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会心悸。”

手术结束警报没有解除

麻醉最危险的阶段是麻醉开始时以及手术快结束时。家长在同意书上签字后,林剑鸣会提醒家长,孩子几秒钟后就会昏睡。“我们最开始麻醉的那一针叫牛奶,学名异丙酚。你知道迈克尔·杰克逊吧,他就是注射这药过量去世的。这一针下去,孩子会立即睡着,很多家长不适应。”整个手术的过程,麻醉医师不能离开麻醉机旁的座椅,他们要通过药物、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多种手段,确保孩子生命体征的稳定。

周六最后一台手术是阑尾切除。下午两点左右手术结束,手术医生离开。8岁的孩子睡得很沉,林剑鸣6次轻拍孩子的脸,喊他的名字,孩子反倒打起鼾来。林剑鸣就坐在孩子脑袋旁静静等待。3点多,孩子有了清醒的症状,林剑鸣迅速处理了孩子口中的插管,确认孩子清醒且体征稳定后,才让护工把孩子推出手术室。

林剑鸣解释说:“孩子快清醒的阶段好比飞行员在树顶上飞行一样,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喉痉挛、呼吸骤停、暂时失声。”

不给孩子留阴影

一台手术,家长大多关心的是是否平安顺利,林剑鸣还想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说,儿时手术若留下阴影,会跟随人一辈子。“两年前开始,我的团队全部换上了紫色工作服,戴上骑行头巾,都是在淘宝上买的,一人三套,自费。小孩子看到白大褂和绿色衣服都会害怕,但他们不会怕我们。”

在给孩子注射麻药前,林剑鸣会藏好针管。孩子不愿做手术时,他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和同事配合注射,但不会用“胆小”、“不懂事”等言语去刺激孩子。手术室的过道贴着喜羊羊、米老鼠等卡通图案,孩子恢复间的天花板上有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

作为二线麻醉医师,47岁的林剑鸣负责重病号和大手术。但周六的9台手术,他还要全程参与,因为科室缺人。“麻醉医师都不喜欢做小儿麻醉。我们今年招3人,结果才来了一个。科室里的女医师分娩前一天都还在上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