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养蟒蛇获刑 可否网开一面?
□微言1+1
轻拍唤醒咋成“扇耳光”?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轻拍唤醒咋成“扇耳光”?

 

N章微

背景:上周六,福州儿童医院麻醉师林剑鸣预计能在下午2点下班,却不想最后一台阑尾手术中,一名8岁的孩子睡得比较沉,身边的同事6次轻拍孩子的脸,喊孩子的名字。(详见本报A31版随医记)

麻醉师告诉我,轻拍孩子脸部是为了唤醒。这倒是让我想起两年前的“耳光门”。当年,在贵州某医院,2岁先心病女童手术后,护士貌似“扇耳光”。次日,女童死亡。家属投诉媒体,《女童ICU内遭护士连扇耳光,一天后死亡》这样的新闻横空出世。医院称,患儿动手术是全身麻醉,护士“扇耳光”是为了唤醒患儿。但这句话淹没在家属激动的情绪里,也淹没在非专业记者的无知中,很容易被读者忽略了。这起事件中流出的护士“扇耳光”视频,事后证实是加速处理后播放,原本轻拍唤醒的动作变成了“扇耳光”。且不论当时护士的唤醒动作是否规范,但我想没有哪个护士会蠢笨到故意对重病患儿“下手”。

由于医学信息的不对称,患者看是“扇耳光”,医生说是唤醒。可能是医院带给病人的温暖回忆太少,也可能是看病太贵了,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大多患者都同仇敌忾,先入为主认为医院、医生又“使坏”了。无论医院、医生,甚至卫生主管部门解释啥,患者都容易站在对立面,不信也不听。这就是中国式医患关系中的“塔西佗陷阱”。(塔西佗是古罗马历史学家,他的一个理论是: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医和患的纠结关系中,个别媒体再插一脚,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没再请教专家,而是兴奋地、匆匆地出稿,于是出现了“八毛门”、“保温箱烤死婴儿”等“乌龙”报道。市民没医学知识不可怕,但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也没医学知识才是真可怕。而一则又一则“乌龙”医疗报道不仅让医媒“两看相厌”,更刺激中国式医患关系。

敬畏生命,须是医生的第一品格;敬畏我们手中的笔,也须是记者的第一底线。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