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4版:城事/家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闽江牌保温瓶 两层瓶胆靠嘴吹
有爱社区为辖区“亲们”牵红线
“任性”丈夫买商务车给妻午休
门口摊贩堵路 业主抵制消费
□小喇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江牌保温瓶 两层瓶胆靠嘴吹

施先生曾在闽江暖水瓶厂工作过四十多年,专门负责吹瓶子内胆
 

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包华/图

海都讯 “当年,福州的闽江牌保温瓶质量顶呱呱,还能出口欧洲发达国家,数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昨天上午,记者来到福州市工业路附近荷花新村。79岁的施良福老伯说起“闽江牌”,特别自豪。他曾经在福州市保温瓶厂上班。1958年,他进厂时,学的就是用吹管吹玻璃瓶胆。那可真是个“手艺活儿”,他学了整整三年。

玻璃瓶胆用嘴吹出来

施良福回忆说,1955年,福州开始生产保温瓶。当年,在福州市玻璃厂,有了一个保温瓶加工车间,生产闽江牌保温瓶。1958年,施良福成了这个车间的一个学徒工。在他的回忆里,车间里有一个很大的玻璃池,里面是熬得又红又烫的玻璃原料,有1800多摄氏度。

当时,车间的老师傅给了他一根无缝钢管制成的吹管,长1~1.4米、直径10~14毫米。他看到老师傅先摆好瓶胆的模具,然后走到玻璃池前面,取出一个又黏又红的玻璃球体,用吹管吹大,再放入模具里面继续吹,吹成合格形状后冷却,一个瓶胆的毛坯就做好了。内外瓶胆,当时都需要工人用嘴吹出来。吹气还讲究,要又快速又均匀。慢了,玻璃就变硬了,气息不均匀,吹出来的玻璃瓶壁就薄厚不均。学徒三年后,施良福才能独立操作。1970年,厂里购进了第一台瓶胆吹制机,工人才算告别了用嘴吹制瓶胆毛坯的历史。

高温作业发牛奶补营养

施老伯说,当年,车间里仅有一台大风扇,所以特别闷热,因为是高温条件下的大强度工作,工厂会给工人每天一角三分钱的高温补助,用来补充体力消耗。当年,一级工一月工资才28.5元。可是工厂发现,好多工人家里困难,不少人没把这点钱做自己的营养费,而是贴补家用了。于是,厂里改变了办法,经过劳动局特批,给吹制瓶胆毛坯的工人每天一瓶牛奶。

施老伯说,内胆、外胆经过加工、组合、固定等工序,最后才成为一个合格的保温瓶。外胆的底部还有一个“小尾巴”,这是为了抽出内胆外胆之间的空气。一旦“小尾巴”破了,这个真空层不起作用,保温效果就不好了。

当年,会有上级部门到厂里来抽查,当众用开水灌进保温瓶,倒出来再灌进冷水。反复三次,因为瓶胆薄厚均匀,就不会炸裂。闽江牌保温瓶因为质量好,也很贵,一个保温瓶顶一个年轻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

施老伯说,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闽江牌保温瓶因为质量好,由东南亚市场扩展到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出口量仅次于上海。1975年7月,保温瓶生产从福州市玻璃厂分出,成立福州市保温瓶厂。1980年起,闽江牌5号瓶胆在全国46家保温瓶质量评比中连续6年获第一。1992年,施老伯退休了,又过了几年,保温瓶厂停产,闽江牌保温瓶慢慢谈出了人们的视野。

感谢赵女士提供线索,奖50元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