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田石厝濒危 如何拯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4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冰裂的石厝会‘唱歌’”追踪
莆田石厝濒危 如何拯救?
海都报聚焦石厝遭拆的系列报道,引发各方关切,两岸建筑文化学者应本报邀请,赴莆把脉石厝重生之路
老人在海都报上看见邻居家的老石厝,感到很惊喜
莆田秀屿区埭头镇东林村这栋陈氏“豪宅”,庭院气派,色彩艳丽,房梁、石柱是当年工匠一刀刀地凿出来的
在马祖北竿乡芹壁村,石厝内部被整修一新,改成酒吧、民宿,深受游客喜爱
台湾建筑文化学者,在现场探讨石厝结构的特点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李熙慧 林智/文 黄孔瑜/图

海都讯 4月初,海都记者探访了莆田界外风情浓郁的成片石厝。部分石厝接连遭到拆除,最终可能全部消失,令人痛心。隔海相望的马祖列岛上,石厝却成了宝,修缮后,成了酒吧、民宿,被建筑专家、美学家、游客热捧,更带旺了马祖旅游。

两岸石厝的不同命运,牵动着不少读者的心。省内资深文化人士认为,石厝承载的不仅是乡愁,更是几代莆田人的印记。未经开发的石厝村落,对城市人别具吸引力,如果能在钢筋水泥中,尽量保留一些精彩的石厝,无疑会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精神家园。

4月22日,海都报邀请了两位台湾建筑文化学者——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周维崇、吴琼芬,以及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严世宏等,两地多位专家,共赴莆田秀屿,走访多个沿海村落,把脉当地石厝,探讨重生之路。

专家惊叹:“老手艺拼出最美冰裂纹”

驱车224县道,来到莆田秀屿埭头镇温李村,数条蜿蜒曲折的小道,串起了一栋栋石厝。侧面,乱石所砌的外墙,浑然一体,如同宋瓷的冰裂纹,古朴灵气。台湾学者频频摁下快门。“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冰裂纹。”吴琼芬忍不住赞叹。

在南日镇港南村,一栋坍塌的石厝引起专家浓厚的兴趣。木屋顶已坍塌,青石墙却傲然挺立,细看之下,青石斜砌、犬牙交错,竟拼凑出一道道曲线。村民林老伯说,这栋“五间厢”建了60多年,大约5年前,屋主搬走了,老厝无人看管,很快坍塌了。

周维崇对这栋老厝评价很高。“当时,工匠可能是就地取材,却无意中拼出了曲线的冰裂纹,令人惊叹。”他说,外墙是工匠用传统技法修造的,原本不易坍塌,漏水后没有维护才倒塌。但残留的青石墙很牢靠,厚度超过30厘米,交错相砌,看得出工匠的手艺超群。

周博士建议,莆田石厝是“就地取材”的建筑代表之一,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但不同时期的房子,工艺不同,安全系数不同。应该尽快启动调研工作,进行保护分类,不要在改造中留下不可挽回的破坏。

石厝样本:一刀刀 手工凿出“豪宅”

在埭头镇东林村,县道边坐落着一栋“豪宅”,六房一大厅两小厅,民间称“七间厢”,占地近千平方米。一进大门,专家就被气派的庭院吸引,红瓦青砖加上燕尾脊,很讲究。石墙上,镶嵌着十多幅花鸟、山水的瓷砖画,色彩艳丽。正厅的地板上,五块石头夹在红砖中。

住在宅内的67岁陈金榜介绍,1976年盖房,大伯从新加坡寄钱回老家,兄弟们徒手扛石条,工匠就在正厅铺石头的地方一刀刀地凿出房梁、石柱,还贴了花砖,很是风光。陈金榜说,年过八旬的父母仍守着石厝,每日在庭院里遛弯、晒太阳。逢年过节,在外的子孙都回来,四代同堂,热闹非凡。

遗憾的是,前些年修公路,石厝的露台被“削”掉部分。陈金榜说,最近又要拓路,房子可能要被拆了。“石厝是个宝,以后不再有了。”专家们认为,当地这样的石厝较少见,可记录工匠传统技法。“一旦工匠失传,石厝就会彻底失传,技艺的传承才是完整的保护过程。”周博士说。

台湾学者:改装造价低 还能创收

“破房喽,别拍了!”走访中,学者们啧啧称奇,不停摁下快门,村民们却觉得旧石厝很寒碜。南日岛村民刘建成说,石厝缝隙大,海风常灌进屋里,冬天很冷,只得用破布勉强堵住缝隙,有时还会漏雨。每个房间相通,隔音差,没卫生间,住得不舒服。

周维崇博士说,其实,政府可鼓励村民自行改造,适当补贴。屋内安装照明灯具、插座、冰箱、空调等,修葺独立卫生间,让生活符合现代需求。当这些问题得到应有的改善,就能营造出既有地方文化特色又优于现代建筑的居家环境。

走访南日镇,记者看到,不少石厝用条石砌成,看上去较工整,但转角处,一些碎石已崩裂。三位专家分析,这些石厝建得晚,看着新,却不牢靠。工匠不再用手工凿不规则的碎石,而是靠机械切割大条石,像堆积木一样,直接叠在沙地上。

“砌法也变得简单,不再交错叠砌。”严世宏说,尤其是转角的条石,较单薄,有的仅15厘米厚。还有一些石厝,屋面、楼板都用长石条,窗楣却用短石条,一旦地震,很容易整栋倒塌。“在马祖,有些石厝墙面有60厘米厚,石头交错叠砌,抗震能力较强。”吴琼芬说。

周博士认为,在莆田界外,石厝的砌石工法如果能确实遵守并施工到位,基本上不存在结构安全的问题。在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房舍,很多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所建的“现代式”建筑。结构安全不分新旧,而在于“是否用对了方法”。

建议:分类对待可设儿童乡土中心

在专家看来,现存石厝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需先调查分类。“我国有严格的‘建筑抗震标准’,可以按此标准对照石厝,进行抗震等级分类。”严世宏副教授提议,同时记录石厝的年代、艺术价值等,调研、评估后再分类。

严世宏还提出,像温李村,有成片的冰裂纹石厝,可成片地保护,申报传统村落,适当修缮后,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带城里的孩子来看石厝,体验乡土生活。”吴琼芬说,建石厝的故事,手工技法、当地小吃、田野劳作等,都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一举多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