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苏燕梅/文 肖春道/图
海都讯 福州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里有座永盛梁氏宗祠,占地693平方米。虽然历经数百年,但永盛梁氏宗祠一直保持着“热度”,外地的宗亲回乡认亲,村里的武林大会,还有村民的闽剧彩排,都安排在宗祠内举行。
永盛梁氏宗祠由祠埕、门厅、戏台、天井、醮楼、祭厅等组成。这些年来,永盛梁氏宗祠一直由梁厝村的梁振榕管理。梁振榕告诉记者,永盛梁氏宗祠有个堂号,叫贻燕堂,大有来头。
梁振榕说,当年朱熹和梁家的一位宗亲是好友,他在此讲学时,看到这里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遂亲笔题写“贻燕堂”三字,挂在祠堂正中央,这也是梁家人大厅正中央墙上必写的三个字。
连祠堂大门墙上的一对陶瓷象,都有一个传说。陶瓷象身上镶着百余个小瓷酒杯,脚踏八宝,背驮花瓶马鞍,取气象万千、辟邪扶正、吉祥平安之意。而陶瓷象的眼睛,据说是夜明珠,在黑夜中闪闪发亮,能照得很远。当年,日本人来福州时,夜里从江对岸看到这里有东西一直发着光,白天进村搜了多次都没搜到宝贝。后来,村民煮了一只狗,将狗汁泼到陶瓷象的眼睛上,从此象眼不再发光。
梁氏宗祠的后堂,挂着义姑的画像。义姑手里抱着一个孩子,正上方写着“女中婴臼(婴臼,喻指危难时可托孤的人)”,这四个字还是清代沈葆桢题的。村民梁先生介绍,宋末元初,兵荒马乱,义姑的兄嫂在逃亡时死了,留下了侄儿。义姑抱着侄儿躲进草丛,才逃过一劫。为了让侄儿有奶喝,她焚香向苍天乞求有奶喂侄儿。可能是苍天被她感动,她还真来了奶。这以后,她终身未嫁,将侄儿抚养成人,梁氏一族才慢慢在梁厝繁衍下来。后代中一些人当了大官,在祭拜祖先之前,都要先到义姑墓前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