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孔瑜/图
海都讯“这个人真是一肚子墨水!”这句话是上个世纪的流行语,说的是一个人有学问、文笔好。今年76岁的甘依伯就是一位“肚子里有墨水”的人。自从1959年考上厦门大学中文系,他就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摇笔杆、“爬格子”,他用的都是福州墨水厂生产的“金凤”牌墨水。他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上兴起硬笔书法热,男女老少都有一本钢笔字帖,人人书桌上都有“金凤”牌墨水。
35年前的手稿字迹没褪色
福州墨水厂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8年后生产的墨水曾用过“华东”、“华灯”商标,后来改为“金凤”牌。因为质地优良,鲜艳不易褪色,在国内多地都有销售,蓝黑墨水和红墨水比较普遍。
昨天,记者来到甘依伯位于鼓楼区三角井附近的家中。他拿出了一些陈旧的手稿,上面有蓝墨水誊写、红墨水修改的字迹,都没有褪色。他告诉记者,过去的几十年里,他创作了大量散文、诗歌、评论,在100多种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一些手稿保存至今。打草稿、誊写正文,用了无数瓶“金凤”牌墨水,当年一买就是好几瓶。
甘依伯说,有时他有事停下来,忘记给钢笔拧上笔帽,停笔一小时后再拿起来写,墨水也不会断,而且写在纸上没有渗透扩散的现象。
见证硬笔书法热 最高年产444万瓶
“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是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说字的好坏,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水准。当年,年轻人写求爱的情书,如果字歪歪扭扭,一定就“没戏”了。字不好,说明写信人文化功底差,档次大打折扣。当年,校园里的少男少女都有一个小本,上面用钢笔抄写港台流行歌曲的歌词,还有人在旁边画点钢笔画作插图,“金凤”牌墨水描绘了他们青春岁月里美好的一页。
那时,社会上兴起硬笔书法热,在新华书店,各种钢笔字帖也是热销品,写一手好字成了好多年轻人的追求,这也使“金凤”牌墨水销量大增。
1985年,“金凤”牌墨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优质品称号,1986年全国质量评比再次名列第一,到1988年,“金凤”牌墨水已发展到一年生产444万多瓶。进入本世纪,随着圆珠笔、自动铅笔、中性笔逐步取代了钢笔,电脑渐渐普及,“金凤”牌墨水慢慢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了。
感谢甘先生提供线索,奖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