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颖旭/文 毛朝青/图 通讯员 李巍
海都讯 别人下雨都躲在室内,而有这样一群人,雨下得越大越往外跑,他们就是水文人。
近日,我省已全面进入汛期,作为防汛工作中的“耳目”和“参谋”,水文站采集来的水文信息直接影响到防汛部门的重要决策。昨日,记者走进位于闽江边的福州竹岐水文站,探访“水文人”如何把脉闽江。
监测雨量不能打伞
昨日下午,沿着江边一条陡峭的阶梯路,记者看到岸边高高低低竖着十多根记录水位的“水尺”。为了减少读数误差,工作人员卓晓玲都会下到江边记录,她习惯半蹲,“这样可避免雨水淋湿记录本”。
校核完水位信息后,穿着雨衣的卓晓玲又来到了江边的人工观测雨量器前。看到记者打伞靠近,她连忙制止,“打伞不能靠近,否则会影响雨量器计量精确性”。等她直起身来,裤子早被雨水淋湿。
“雨大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换四套衣服。”水文站副站长黄茂焰告诉记者,除了水位和雨量,水文测验最难最险的要数船测。通过一块黑色泡沫垫摆渡,工作人员来到监测船。黄茂焰指着一个锤状的探头向记者介绍:“这个叫‘ADCPM9’,有9个探头,是目前最先进的流量探测仪,只要将它扔进水里,流速和流量等数据就能通过电脑传输回来。”
只见黄茂焰将探头安装在舱内一固定装置上,让探头与河水充分接触,不一会儿,实测数据就源源不断地传至笔记本电脑上。黄茂焰说,船测看起来很轻松,一旦遇到暴雨,江面漂来的障碍物就会危及船体安全。
一天一张纸一年一本书
52岁的船老大郭常升,是竹岐水文站的“老兵”了,从17岁参加工作起,就一直与水文打交道。“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工作量减轻了,效率也提高很多。”郭常升说,以前他们都是抬着200多斤的铅鱼,将旋桨流速仪装在铅鱼上,再通过船内的绞车装置,将旋桨流速仪缓缓推送到水下,通过旋桨流速仪,计算流速、流量以及含沙量等数据。
尽管设备先进了,但郭常升等人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一到下雨天,就习惯性失眠。”郭常升说,他们没有节假日概念,每天准点观测前一天的降水量等数据,校核在线雨量、水位等信息,及时更换监测数据纸。
在水文站值班室,记者看到了一张张的图纸,密密麻麻的格子上画着一条条水位、流量等数据的曲线。黄茂焰解释说,以前是一天一个点,一年一条线,现在每个监测项目,一天就有一张纸,一年就是一本书。
“很多人都不明白水文站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其实除了防汛抗旱,在闽江上修桥筑坝,都离不开我们提供的水文资料。”采访接近尾声时黄茂焰告诉记者。
据省水文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有55个水文站,497个雨量站,以及3000多个报汛站点,这些大大小小的站点就像一个个耳目和参谋,用数据为各级防汛部门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