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向长空 洒泪酹千杯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5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长空 洒泪酹千杯
今起,本报推出“战歌·再寻八闽救国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策划;海都记者将全球寻访闽人、闽侨、闽台抗战的浴血荣光;铭记为国捐躯的福建英烈
记者周德庆
记者侯希辰
记者夏雨晴
摄影肖春道
摄影黄启鹏
摄影包华
 

N海都记者 周德庆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70年前,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中华民族以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赢得了这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寸河山一寸血,八闽壮士八闽歌。千千万万的福建儿女也在那场拯救民族危亡的战争中献出了生命。10年前,海都强势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追寻八闽救国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3个月的寻访,近70个版面,记录那一场场战斗、一个个英雄的故事,许多被湮灭史实又重新呈现,震撼人心。这组视角独特的系列报道,获得了中国新闻年度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

10年后,海都记者又出发。“再寻八闽救国魂”,重温闽人、闽侨、闽台抗战的浴血荣光。“战歌”一词一语双关。“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自明朝起,历甲午、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一代又一代的福建人,为抵御日寇侵略,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保家卫国的“战歌”;我们向那不屈的身影致敬,这又是一首首“赞歌”,礼赞所有为赢得这场战争而献身的八闽英豪。再寻八闽救国魂,是为了拒绝遗忘,是为了铭记家国之殇,是为了夯实毁家纾难的抗战记忆,是为了珍视全民族抗战凝聚的精神。

今后的5个月,海都记者将重访华东、华北、滇缅等战场,还原闽人、闽侨用血肉和精魂铸就的抗战丰碑;海都记者也将视角延伸到海峡东岸,在闽台人民携手抗日的史海中,钩沉那些鲜为人知的壮举;海都记者还将寻找最后的闽籍抗战老兵,无论你在全球的哪一个角落,我们都将记录属于你的光荣与梦想,让后人永远记住你。

“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70多年前,著名爱国作家郁达夫,在福州于山戚公祠前,填下了这阕《满江红》,一吐抗日豪情。

今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特别日子,本报策划“战歌·再寻八闽救国魂”,纪念在民族危亡之际献身的英烈们!

“向长空,洒泪酹千杯”。

从今天起,海都记者将兵分四路,从福州出发,全球寻访闽人和闽侨用血肉谱写的抗战“战歌”。

全面抗战爆发后,我省共有5000多名红军游击健儿,被整编为新四军,占当时新四军总人数近一半。他们分别从龙岩、屏南出发,开赴苏皖抗日前线,战韦岗、繁昌、塘马……阳澄湖畔至今还在传唱着《沙家浜》。

福建是第二大侨乡。抗战时,在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等的垂范下,300万闽籍华侨以自己的人力、物力和血汗,支援祖国抗战。不少华侨青年,告别妻子儿女,从东南亚回国参战,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许多人为国捐躯。在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上,3200名南侨机工(以闽侨为主)血洒雨林。

八年抗战,我省厦门、福州等沿海城市,相继沦陷,但福建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以永安文化为代表的福建抗战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迁大学、办报纸、演话剧、建医院、设工厂……誓雪国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今后的半年,海都记者、海都驻台记者和本报遍布全球的海外观察员,将沿着闽人、闽侨抗战的足迹,全球寻访“八闽救国魂”。

征集令

寻找最后的老兵和抗战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抗战老兵仅剩不到200位,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兵将越来越少。

即日起,海都公众服务中心95060将开通“寻找最后的老兵”和征集“抗战文物”的热线。如果你或你的身边,有当年战争的参与者,请尽快拿起手中的电话。无论他在哪里,海都记者都将逐一拜访这些抗战老兵,通过他们的记忆,还原真实的抗战历史。

如果你的手上有父辈留下的抗战照片、档案、物件、口述资料等一切有关抗战的记忆,也请你联系我们。一经采用,必有重奖。

此外,本报还将向社会征集志愿者,邀请你一起加入到“战歌·再寻八闽救国魂”的全球寻访过程中。我们一起去聆听抗战老兵的血色追忆,一起重走闽人、闽侨走过的烽火足迹,我们一起向为国牺牲的英烈们致敬。

在传播方式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此次的“歌·再寻八闽救国魂”,除了在海都报上和读者互动外,本报还将在海峡都市报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和海湃客户端上和网友互动。

网友的每一次点赞、转发和评论,都是和我们一起再寻“八闽救国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