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瓷 魔法巧手化白瓷
开栏语 中国是“工匠大国”,我们的祖先曾用精湛技艺震撼世界,为世人留下叹为观止的瑰宝。
日前,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写道,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今社会追求“短、平、快”,难免浮躁,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匠心铸梦,只有“匠心”,精益求精,才能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只有“匠心”,才能去锻造和擦亮“中国制造”。
我省有不少独具特色的产业,让福建制造的牌子越来越响。本报记者连续多日,深入德化、泉州、莆田、武夷山等地,聚焦福建制造,并采访多位国内外专家。寻找与倡导工匠精神,助力福建制造,推动福建创新升级!
N海都记者 林可/文 黄孔瑜/图
海都讯 千年窑火铸就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德化瓷器。灯光下瓷器通透,用手感觉它的细腻与坚硬——食指一弹,“叮”的一声脆响,犹如久扣的心扉终于有了响应,数千年工匠们传承创新,灵犀刹那间相通……
如今制瓷工具和机械已十分丰富,效率也大为提高。但融有工匠精神的手工瓷,在市场中却逆势上涨,订单不断。日本专家水初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一种认真精神,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
寻访·故事 72道工序 稍有差错就废了
“德化白瓷制作一般要经过泥土加工、成型、烧成三大过程,细化后需要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连紫华,德化陶瓷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以佛教形象或用品为主。今年春节后,连紫华个人瓷器作品展在北京展出三个月,成为国内陶瓷界进国博办个展第一人。
连紫华说,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光成型这一部分,就有创意构思、绘制图纸、雕塑泥稿、制模、注浆、脱模、拼接、粘贴、修坯、雕刻、干燥、施釉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
“对作品出炉时的期盼,就像是自己的小孩出生一样。”连紫华说,每道工序都藏有风险,稍有差池,前面做了好几天的活儿都有可能白费了。连紫华举例说,他曾想再烧出他的得意之作《自在持莲观音》,但烧了8个月都没烧出来。
手工瓷逆势上涨 订单排到三年后
“有时要烧一个大件作品,往往要不断经历失败,屡败屡烧,直到满意为止。”连紫华说,由于手工陶瓷制作过程会产生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还必须经过高温烧制,经常会出现变形、开裂等现象,尤其是工艺比较复杂精细的作品,成品率很低。
其实,如今制瓷工具和机械已十分丰富,效率也大为提高,而手工制瓷由于极为耗时、费力,从事者已逐年减少。
金融危机后,靠机械模具烧出的茶具瓷订单有所下滑,但一些靠巧手制作的艺术瓷仍订单不断。连紫华的订单已排到三年后,而且对方都是先全额打款。
“烧窑就是这样,需要毅力和耐心。当然,最重要的是心态平和。德化白瓷的美不就是这样的么?平淡、自由、率真。”连紫华说。
专家·访谈 对话日本陶瓷工匠师 水初胜:传统手工瓷有灵性
人物名片 水初胜
日本陶瓷工匠师,67岁。11年前远渡重洋,来到德化,潜心制陶。他坚持手工制陶,坚持传统技艺。
做了一辈子的陶瓷,水初胜对陶瓷有特殊的感情。
水先生说,手工制出来的瓷有灵性,才是真正的艺术品。“拉坯和彩绘等点点滴滴都是当时的心情,都是独一无二的。”水先生说,烧瓷技术在唐朝时传入日本,他来中国,是为了让日本和德化的技术融合再创新,让美的东西传承下去。
在水先生看来,传统工艺是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授手艺,也传递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
互联网时代,求快求新,难免浮躁,很多企业在“傍”网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水先生认为,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追求从精致到完美的感觉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