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书香/闽文化
3上一版  下一版4
 
柳永纪事本末(上)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6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柳永纪事本末(上)

 

N海都记者 郭大路

柳永,一代词宗。

一曲“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一千年来的宫廷华筵、井水汲处,被时时咏唱;《乐章集》二百余阙长调小令,滋养过北南两宋元明清的笔墨情怀,至今脍炙人口。

然而,搜遍500万言《宋史》,我们既寻不着他的生卒年月、宦迹行实,也未见一字提及他的大名。

正史的沉默和无视,是为什么?

从福建武夷山走出的这位小小少年,在他那个时代,究竟遭遇了什么?

柳永家世与武夷山

在闽北,柳永也算是名家子弟了。

柳永的祖父柳崇(918-980年),人称“建溪处士”,是崇安名望很高的人。建溪的源头,在崇安县石臼里,崇安,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可见柳家至少在柳崇这一代,已经有“闽北户口”了。

柳崇生逢五代十国的乱世。公元925年,闽王审知病逝之后,福建重新陷入了混乱。他的不肖子孙如王延翰、王延钧、王继鹏,在福建各种内讧,兄弟叔侄打杀不休,闹得老百姓民不聊生,“人多衣纸”。柳崇因此很讨厌王氏家族。王审知的儿子王延政盘踞建州时,听说柳崇“以儒学著名”,请他出山做沙县县丞,被柳崇一口拒绝。

拒绝王延政并不奇怪,943年,王延政在建州(就是现在的建瓯)称帝,号天德——就那么丁点大的地方,总共才管5个县,也自称皇帝,跟跳梁小丑有什么两样?王延政在福州的亲兄弟闽王延羲,让戏子把这事编成脱口秀,嘲笑王延政“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称帝才两年,945年,王延政这个“迷你帝国”就被南唐灭了。

柳崇活到了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终身不肯做官。当然,家里这么多人也够他忙了,柳崇娶了两任老婆,生了6个儿子和5个女儿。6个儿子培养得不错,“俱为显官”,从南唐到北宋都有任职。柳崇的大儿子柳宜,就是柳永的爹爹。

柳宜没有参加过科举,曾以布衣身份上书南唐得官,累升到了监察御史的位置。他为人耿直,也不怕事,有一次为了韩熙载的事上书南唐后主李煜,李煜看了不痛快,骂他:“吵什么吵,你以为你是魏征!”

柳宜当即还嘴:“对,我不是魏征,你也不是唐太宗!”跟皇帝吵归吵,李煜投降大宋,柳宜还是跟了过去,当了个很不受待见的降官。

怎么个不受待见呢?分配的官服就有歧视。宋初,正常的官穿的是“绯衣”,绯衣就是红色官袍。朝官和京官就算外放到地方基层不能穿红,也可以穿紫色的,这叫“借紫”;独独就是跟着李煜投降过来的这批降官,只许穿绿色的。每天绿油油地上班去不算,还降级。像柳宜,跟李后主吵架那会儿还是监察御史,当了降官后,就被降成芝麻绿豆的小县令了。15年间,柳宜在山东的雷泽、费县、任城挪了3个地方,做来做去,熬白了头,还是县令。

小县令是没有仕途可言的。那时若要升官,至少得有5位上级联名举荐,其中一位,至少还得是地方长官。你一倒霉的降官,人家干吗巴巴地举荐你?柳宜干脆不再求人,走了“叫阍上书”的路线——他带了30卷文集,找到中央组织部申诉,要求高层直接考核他的工作业绩,还申请了当场笔试。这是淳化元年(990年)的事,当时是宋太宗在位,吕蒙正当宰相,看了柳宜的文字、工作成绩和考卷,大家都蛮欣赏,就让他改官芸阁,升他做全州通判。

芸阁就是芸香阁,是秘书省的别称。在宋代,这个部门,通常都得有进士出身、有好学问的人,才能担任职务。柳宜这个布衣出身的人,能够在芸阁和进士们相提并论,算是扬眉吐气了。

当然,外放到全州通判,也并不是容易的差使。

柳宜全州的上司,叫魏羽,也是个降官。他比柳宜年轻6岁,在南唐时,曾经是柳宜的下属。宋灭南唐的时候,魏羽因为献了整座城,所以待遇比别人好。这时柳宜到全州去,反而成了他的手下。另外,全州属荆湖南路,在当时和福建路一样属于边远地区。而到边远地区任职,规定是不许带家属的。就因为这样,大约984—987年间在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出生的小儿子柳三变,即后来的柳永,就只能送回到武夷山老家去,和继祖母虞氏相依为命。

按柳宜好友王禹偁所写的《柳赞善写真赞并序》来看,993年,56岁的柳宜在全州做满了三年一任的官,晋升为正八品的“赞善”,并且回到了汴京。以宋朝官制推算,只余14年就要退休的柳宜,绝对做不到乾隆《福建通志》与《崇安县新志》所说的“工部侍郎”,而以他的为人,也绝不会搜刮百姓以发家致富,所以柳永这个“官二代”,估计既不富有,也借助不到什么权势。

如上推测,柳永的童年当在武夷山度过,起码在993年之后,才被带回到父亲身边。

当然,柳永在武夷山,也有他的文字为证,明嘉靖《建宁府志》就收录有柳永少年诗作《题中峰寺》:

攀萝蹑石落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柳永写武夷山的诗,目前只发现这一首,中峰寺在中峰山麓,即在今武夷山上梅乡,这该是柳永故居的确切地点。

汴京贵,居不易

老爷爷在武夷山开枝散叶;老父亲把三个儿子从山东带到了汴京;现在,轮到柳永这一代三兄弟登台表演自己的本事了。

汴京,即河南开封,也像今天的北京城一样,人满为患,房价高企。开封府原称汴州,自907年后梁朱全忠称帝建都以来,不断扩展,到五代末年,已经“屋交连宇”,拥挤不堪;而到宋初,王禹偁曾撰文说京师土地昂贵,“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旧矣”,“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在汴京存身,已属大不易。柳宜三个儿子柳三复、柳三接、柳三变“皆有文名”,时人留下的文字里,记录了他们的宦途挣扎。

三兄弟中,大哥柳三复最先于1019年中了进士。刘攽在《中山诗话》里记述了柳三复中进士后如何走权贵路线的故事:

那几年,朝中最炙手可热的权势人物是丁谓,任参知政事、枢密使、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正宰相)。其实丁谓和柳家未必没有交情——丁谓早年拿着文章拜谒过柳宜最好的朋友王禹偁,王禹偁盛赞丁谓文章“自唐韩愈、柳宗元之后,二百年始有此作”,正是丁谓的第一位伯乐。丁谓才智过人,能力超卓,为寇准赏识,被超速提拔。

但在北宋人眼中,丁谓虽然身居高位,却被目为“奸邪之臣”。“溜须拍马”这个贬义成语中的“溜须”,说的就是丁谓。丁谓在当参知政事(副宰相)时,与宰相寇准一块儿吃工作餐。寇准喝的汤滴到胡子上,丁谓拿着手巾给领导寇准擦,被寇准嘲笑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这句取笑,让丁谓背了千年的“溜须”恶名。

话说回柳三复。此时的丁谓,恐怕早已不记得王禹偁与柳宜的交情了。而新科进士柳三复想见当朝宰相丁谓,也没能找到引荐人。打听得丁谓喜欢蹴鞠,也就是踢足球,柳三复就天天到丁谓后园墙外候着,果然丁谓三天两头在园子里踢球。柳三复原是个足球高手,一次,见丁府的球飞出墙外,连忙一个头球,连人带球抢到了丁宰相面前。只见他双手高举名帖向宰相深深下拜,躬身时,那球便从头顶走到背上,滴溜溜转一圈,柳三复拜了数拜,那球就在身前身后转了数圈。这“头背运球功”,当真是玩得出神入化。丁谓看得拍手称奇,一高兴,就把柳三复收入了门下。

问题是,那时的专业球员,都是身份低贱的人。柳三复急于讨好丁谓而甘居下贱,他的行止,看起来与乃祖乃父全然不同,或许,作为长子,因为承担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都非同小可,所以才出此下策?

柳永的前妻为什么脾气暴躁?

虽然我们不知道柳永何时成婚,妻子姓氏,不过,年轻时的柳永曾经写过一首《驻马听》,抱怨他的前妻“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说前妻脾气暴躁,动辄吵闹。

前妻是天生坏脾气吗?

好像也不是。柳永之前另有一首《斗百花》,是这样的: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方当笄岁”,大概是十五六岁;“刚被风流沾惹”和“初学严妆”“未会先怜佳婿”,写的自然是新婚——天真单纯、苗条纤细、羞怯又娇媚的可爱模样,这,是婚后两年“有脾气就是任性”的女人吗?

新婚时,两人大概都不过十六七八岁。但推算一下,应该是婚后不久,老父亲柳宜退休,经济压力接踵而来。汴京房价高企,生活中一百八十样开销,样样都要钱,柳永又爱泡妓院,天天“把酒听歌,量金买笑”,收入从哪里来?

官家子弟,正途出身当然是考公务员,但柳永(三变)和二哥柳三接直到暮年才“兄弟同登科”,做官之前三十年,怎么生活?

话说回来,宋代的“妓”,并非指专门出卖肉体的“娼妓”,而是类似于卖艺陪酒的歌舞女郎,你也可以说,那就是宋代的娱乐圈。柳永精通音律,写词不能帮他考中进士,但在娱乐圈,却是很有用的。柳永随手写出的原创词曲,给谁唱,谁就红;他在词中炒作哪个妓女的才艺,那妓女能立马成为明星。结果是,柳永成了北宋娱乐圈的“营销大V”和“名妓推手”,妓女们闻讯而来,重金收买他的原创音乐。

有钱养家,男人大概都觉得这就可以跟家庭交代了,可是从妓女手中拿回养家的银子,对妻子来说,每一两银子恐怕都是一口咽不下的气吧。借口赚钱天天泡娱乐圈,借口工作和妓女晚晚厮混,哪有空读书应试?既不求上进,又斯文扫地,做妻子的,恐怕要郁闷而死。

夫妻吵架多了,柳永干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借口以文会友,一去三年。那首著名的《雨霖铃》,和他“执手相看泪眼”的,正是他的小妻子。在柳永走后,妻子一病不起。三年后柳永回家,只赶上在病床前给妻子送终。

而柳永呢,他吸取的教训大概是,女人,要找个脾气好的。这样才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在柳词《红窗听》中果然发现了他的后妻:

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后世一堆专家研究了半天,说,这位不知道是第几任,按柳永年龄推算,至少该是第三任或第四任吧。

记者注:北宋王禹偁是柳永父亲柳宜的终身好友,有《小畜集》传世。他在为柳宜所写的墓志铭中,追溯柳氏先祖为河东名人柳冕。柳冕,唐代散文家,797年至803年做过福建观察史,是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的先驱。不过,挂靠柳冕虽然让柳家倍有面子,罗烈、唐圭璋先生也力证其辞,但从柳冕的家谱记录来看,存疑甚多。故坊间谓柳永“河东人”一说,此处不采用。有关柳永生卒行迹等,主要参考薛瑞生先生考证。

《柳永纪事本末》后续明日见报,敬请关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