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飞燕
海都讯 将语文与生物结合,解读古文中的生物学知识。你见过这样的跨学科教学吗?6日下午,来自台北市立成功高级中学的14名教师来到福州延安中学,进行两校教师社团活动展示,为学校的师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跨学科教学展示。此外,在两校教师社团的交流活动中,延安中学的老师,展示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课”——《舌尖上的化学》,从化学的角度解析食物安全性与饮食健康;而台湾老师的文言文课程《经络三十》,同样十分精彩。
在《发现古文中的生物学》跨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台湾的李仁展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劝学》、《虬髯客传》等古文,“说文解字”帮助学生了解古文含义;后半节课,台湾的洪敬承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生物学解读古文的新视角。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这里的‘蒙鸠’是哪种动物?它为什么会把巢系在细细的苇苕之上呢?”洪老师的这一提问,可难倒了不少学生。洪老师解释道:“蒙鸠肯定不是鸽子,因为细细的苇苕无法承受鸽子的重量。所以,蒙鸠很可能是小体型的鹪莺,这种鸟喜欢站在细长的枝条上……”讲解过程中,洪老师还加入了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认识鹪莺。在台湾教师的跨学科教学演示课堂上,语文老师和生物老师相互配合,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帮助学生解读古文知识。
延安中学的王金石校长告诉记者,“台湾的教师社团主要是针对老师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包含学术类和生活类。我们学校也借鉴和引用了台湾教师社团的概念,在校园内开设了语、数、英、物理、生物等教师社团,通过社团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同时推进教师对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