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7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抛子入井 人性为何上演“变形记”
川大被“撞名”
砍死强暴妻子者,被判无期合理吗?
□微语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6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抛子入井 人性为何上演“变形记”

 

N杨朝清

背景:年幼的儿子患有脑积水,高额的医疗费让家庭不堪重负,身为父亲的孙某,将2岁的儿子抛入一口枯井中,后致其死亡。近日,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孙某无期徒刑。(据6月17日《华商报》)

“父亲杀害病儿”暴露的是一种伦理断裂,这样的极端事件,无疑是亲子关系的悲剧;从本质上看,“父亲杀害病儿”是在社会支持匮乏、救济通道阻塞的情形下,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希望的父亲,以一种偏执、铤而走险的方式结束了病儿的生命。

这让我们想起南京饿死两个女儿的吸毒母亲乐燕,如果说乐燕的狠心来自没有得到过爱,这位父亲的狠心又从何而来?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承担病儿的后续医疗费用也罢,担心病儿长大以后被人嘲笑也罢,当孙某可以为自己的恶行找到理由时,“不要怪我,我也没有办法”的冷漠也就随之产生了。

对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负担沉重的农村人来说,一旦子女患有先天性的严重疾病,无疑是雪上加霜。身处社会底层,匮乏的资源,恶劣的生存生态,也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脑积水患儿的父亲就认为,这个儿子像累赘一样,拖累了自己和整个家庭。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朴素人性也会上演“变形记”。

这个被谋杀的病儿,死于父亲的轻率与糊涂,但是,这对父子的人生,实际上也处于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不靠”的夹缝地带。如果能够得到国家制度的护佑,如果能够得到公共部门的有力救助,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终结这样的伦理断裂,固然需要主观的人性救赎,也离不开客观的社会支撑。让杀害病儿的父亲接受法律的规训和惩罚只是第一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