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见习记者 郭若冰
海都讯 一个小朋友在画图时,把妈妈的脸涂成了青绿色的。老师批评他:“你怎么能把人的脸,涂成这样呢?”这位小朋友很委屈地嘟囔道:“每回我惹妈妈生气,她的脸都是铁青铁青的嘛。”讲这个故事的,是海都超级兴趣班“绘本美术班”的授课老师文文老师。文文老师说,许多家长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免会进入误区,不仅打击了孩子的创造性,更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
误区1:画画一定要画得像
最典型的表现是,家长用“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主要标准。文老师说:“不一定要画得像,才算是画得好!”
“其实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见解,而不是以大人所熟知的现实事物的色彩、形体去约束他们的思维。”文文老师表示。
误区2:过分强调绘画技巧
另一个误区在于,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绘画的技能技巧。比如说,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画得不圆、不方、不正而担忧。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手腕等肌体的发育尚不完善,所以他们通过小手画出的图案,自然是不协调不流畅的,内容和色彩也是‘非同寻常’的。”文文老师曾多次辅导学生参与美术考级和各项美术比赛,在她看来,过度强调绘画技巧的作品不一定讨喜。忽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也容易导致孩子逐渐对绘画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
误区3:把家长意志强加给孩子
“部分家长在孩子绘画时,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孩子的思维。家长看到孩子把小草涂成黄色或红色,就硬要孩子改成绿色。”文文老师在谈到第三个误区时表示,孩子学画画不应只学画“看”到的,更应该学画“想”到的。我们不应过早地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的作品,而应尽量站在孩子的立场和他们一起欣赏、一同分析。
发展观察力和创造力
绘画是一项能够充分发展孩子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实践活动,海都超级兴趣班在暑期为爱画画的小朋友们开设了别具一格的特色美术类课程,充分开启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小班授课,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重视。详情可拨打95060转3号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