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今年初以来,至少有7个地方的超过20家景区纷纷宣布涨价,其中不乏公开违规涨价。同时,一些地方的门票收入流向不够透明,有的被用于与景区没有直接关系的政府工程。(据6月23日新华网)
我国旅游景点门票定价随意性大,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约束性规定,但景点门票的价格基本上还是想涨就能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186家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达112元,旺季一些景区的门票价格超过200元。中国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占居民月收入比例远高于国外的景区。
一些景区患上“门票依赖症”,大搞“门票经济”,其实质是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懒政。一些景区或因自然风光、或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使其形成天然垄断。而景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则抱着“一锤子买卖”的心态,将游客视为“提款机”。
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懒政,首先伤害了游客。更严重的是,景区高票价限制了旅游市场释放潜力,让更多人明显减少了在景区逗留的时间,更吝惜在住宿、吃饭、购物、娱乐等方面支出。地方政府亟须改变“竭泽而渔”的心态。
有观点认为,高价门票能够限制游客数量,更好地保护景区,但事实证明,相关管理部门主动的限流分流工作,比高价格更能有效减轻景区负荷。更重要的是,依托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各类景区,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宝贵公共资源,其门票价格理应体现公益性。各类景区作为“准公共产品”,亟待制定透明的价格管理机制,让景区回归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属性。(原载《北京青年报》,作者樊大彧,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