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6版:城事/公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为村里老人义务洗空调
14岁血癌少年还需10万续命
“若等不到换心,我愿捐出器官”
永安笋帮:300多年“正直”信条在延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安笋帮:300多年“正直”信条在延续

笋帮公栈
 

N海都记者 宋晖文/图 通讯员 魏兴谷

海都讯 在永安市贡川老街上,有一座并不起眼的老房子,门楣上写着“笋帮公栈”,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笋业同业公会旧址。这是怎样的一个商帮,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日前记者走进永安贡川的笋帮公栈,走进370年前一段关于“正直无私”的故事。

笋帮最初的生意从福州开始

据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永安的贡川双峰村便开始种植毛竹。明末清初,贡川毛竹笋丰收,当时有杨姓和严姓两位学子,因仕途无望,尝试着收了四五百斤笋干贩到福州,结果“发财”了。此后,二人分工,一人回家办货,一人在榕城开设笋干专卖铺。此后,大家纷纷效仿。

清顺治二年正月(1645年),杨、严二人联合当地笋商大户,成立贡川笋帮商会,这些笋商大户就成了最早的“笋帮”。笋帮商会收股集资,集体经营,风险共担,得利共享。杨为帮主,严为总管。当时在福州的台江、仓山、东街等主要闹市区都开设了笋干专售店,笋干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次年,笋帮在贡川负有盛名的进士街头,建造了笋帮公堂,题写门匾“笋帮公栈”。

商客如云汇聚笋帮公栈

走进笋帮公栈,很难想象,这间不大(百平方米)的房子里,曾经演绎过怎样荡气回肠的故事。

门厅上方,悬挂着“正直无私”的牌匾,这四个字题写于清乾隆年间,而在大厅正上方原本还有一块牌匾“近悦远来”,意为使本地人幸福,外地人慕名而来。

在笋帮老板高世超的后裔家中,还保存着一套《笋帮书册》。“入股自愿,不分贵贱;有利共享,风险同担;股金不定,由人自便;按股分红,年底兑现;以德经营,不损同仁;信誉第一,同守共监。”这是贡川笋帮在成立之初制定的六条帮规。

据介绍,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为笋帮的颁价日,天下客商云集贡川,与笋帮洽谈闽笋贸易,笋帮公栈就成为“订货会”的场地,在这里商议价格,“订货会”历时一个月左右。

笋帮公栈正厅中间有块长三尺、宽二尺的青石板,称之为“公平石”,帮主宣布当年的笋价得站上公平石,以示公平。

竹笋也打开了山里人通向外面世界的通道,活跃在沙溪河上的闽笋商将闽笋带往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走向异邦,同时也让外来的文化季风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山乡。

笋帮人的家国梦

清末,军阀混战,匪盗猖獗,笋帮走向解体,但“正直无私”却始终是笋帮人不变的宗旨。你能想象近代中国航空先驱、中国本土第一代飞机制造家竟是永安贡川笋帮的后人吗?当年(清光绪、宣统年间),笋帮老板李翔富的儿子李宝焌与同乡刘佐成正是依靠着一根根闽笋的经济支持,才能到日本求学并归国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陈常兴为首的笋帮人,未取官府分文补偿,将省城库存的数十万斤闽笋干,运至福州马尾港和闽江口,投放江海,闽笋干经水浸泡,韧性十足,半沉半浮间,缠住日本船艇的螺旋桨,阻止了日本侵略者入港登陆。“闽笋填海”,笋帮人的这一抗日壮举,之后写进了三明作家绿笙的历史小说《永安笋商》中。

据介绍,永安如今是“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而如今的“新笋帮人”在全国各地拼搏,“笋帮公栈”的信条在他们心中延续着。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