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政事/快报
3上一版  下一版4
 
榕市民考大车驾照 得跑厦门
肺部藏“炸弹”忍着胸痛高考
借鉴“磨豆腐”撑起阿婆腰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6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借鉴“磨豆腐”撑起阿婆腰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海都讯 砖墙裂缝,可以用水泥黏合,骨折也能用“水泥”粘好,这原本是件好事,但近年,医生发现,“骨水泥”注入人体后,很容易渗漏,可能引起永久性瘫痪。怎么办?24日,福州市第二医院请来一位洋博士,利用中国人磨豆腐的原理,把“骨水泥”塞进特制的囊袋,再注入椎体,如此一来,“骨水泥”只能缓慢渗透,又能迅速固定骨头,一举两得。这个手术仅花了20分钟,就治好了沈阿婆的骨折。

沈阿婆住在福州晋安区,她年过七旬,已骨质疏松多年,21日,她弯腰拎起一桶水,却把腰扭了,造成椎体压缩性骨折。接诊后,郑忠主任挺头疼,他说,按传统的手术方法,得切开10多厘米长的口子,阿婆年龄大,又有高血压,可能承受不了,如果仅保守治疗,阿婆又得长期卧床。为此,郑忠通过网络,请世界知名脊柱外科专家、印度尼西亚骨科专家Aloysius Bambang Dar-wono博士远程会诊。

三天后,Bambang博士赶到福州,两国医生在阿婆的腰部切开一个小孔,仅针眼大,塞入一个囊袋,再注入“骨水泥”,很快地,囊袋不断膨胀,变成了橄榄大小,“骨水泥”迅速凝固、发热,很快完成了骨折复位固定,阿婆的背不痛了,次日就出院。

郑忠介绍,“骨水泥”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制剂,注入体内后,迅速产生聚合反应,能在数分钟内凝固,曾在省内使用10多年,挽救了不少骨折病人,但“骨水泥”渗漏后,易引起并发症。此次,洋博士利用中国人磨豆腐的原理,在糊状的“骨水泥”外裹一层囊袋,可很好地防止“骨水泥”外渗,有效地避免了椎管神经损伤。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