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城事/家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友谊牌”拖鞋 穿出国际范儿
独居老人外出忘关电磁炉 保安破门切电源
乘客中暑晕倒 保安出手相助
手执辔头走街巷 “玻璃橱”马车风光一时
母子遗憾返回老家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执辔头走街巷 “玻璃橱”马车风光一时

玻璃橱柜马车(资料图)
 

N海都记者 李帅

海都讯 辔读pèi。辔头俗称“马笼头”,是为了驾驭马匹而套在马颈上的器具,一般由嚼子和缰绳组成。年过六旬的施良栋依伯喜欢研究传统民俗文化。他说,历史上,水运在福州运输中是第一位的。但是,从晚清到解放初期,福州的街路上,出现了戴着辔头的马和漂亮马车,成为街头一景。

施良栋依伯说,也许会有人质疑,福州自古城里水网交错,想运东西,内河可以用小船,闽江上可以用大船,为啥会有马和马车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福州历史上在城里有大量驻军,都有使用军马。在清代,福州城里还有八旗丁驻防,清朝国力强盛时,一名兵丁甚至可以有两匹军马,辔头等马具也随着马蹄声出现在城里城外。因福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成为开放通商口岸,大量外国人在福州仓山居住,并且把赛马运动带到了福州,福州至今还留下了“马场”的地名。晚清开始,福州出现了马车运输,既可以送人远行,也可以用于货运,到民国初年,马车的运输生意开始多起来了。马车的马匹都要装上辔头,因为马一旦失去控制在街市上乱跑,那是很危险的事。

当年,精美的厢式马车绝对引领潮流,有的还安装了玻璃门。老福州把它当作新奇的东西,说是一匹马拉着有两个轮子的“玻璃橱”。最多时,马车车厢里可坐6到8个人。

但是在当年,只有极少数官员或者富商才能在家里养得起马车。街上的马车相当于今天的出租车。施良栋说,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仍然由马车营业,后来因为城市交通的发展,马车才被三轮车和汽车逐步取代。

感谢施先生提供线索,奖30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