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5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鱼塘几乎绝收 惹祸者是谁
园林工人烧落叶 浓烟笼罩路面
农家“做福”祈愿收成
莆半年财政收入逾百亿
污染物超标排放 涵江6家企业遭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家“做福”祈愿收成
莆仙人在农事活动中有不少习俗,产生的俗语至今可见
 

N海都记者 陈小芳

海都讯“做福”、“劝农”、“宜牛”……这些方言俗语产生于莆田旧时的农事习俗中。近日,读者程先生与海都报乡音栏目分享了上述的方言词语。记者采访得知,这些俗语背后的旧时习俗如今几乎难觅。程先生认为,透过解析这些方言俗语,能够了解莆仙的农事活动。

“五马行春”迎立春

程先生说,莆仙人在农业方面的习俗,清朝时保留较为完整。程先生介绍,在立春到来之际,莆仙农家要在前一天举行迎春仪式,方言称为“劝农”。这一天,知府、知县等要穿着官服,乘坐大轿,排列仪仗,率领役员,每人手持一束纸花,绕行东西南北四城门。部分普通民众则会骑着马随队凑热闹,俗称“五马行春”。队伍游行到东门外的阔口村时,邀请一位老农牵牛,官员们则脱靴下田,知府扶犁,知县播种,来回三次才停止。仪式结束后,将泥塑的“春牛”及“太岁神”请回城内供奉。

据程先生介绍,当天围观的民众会带着炒好的盐和米,“春牛”一经过就撒。大家认为,能撒着的就会全年吉利,所以就产生了“春牛十八撒”的方言谚语。立春当天,官员会聚集在府署举行“鞭春”礼,随后将“春牛”和“太岁神”推坠至城下,城下民众相互争夺,抢到的便可招来福气,称为“宜牛”。百姓回家后还会在家里祭神,祈愿一年有好收成,俗称“做福”。

莆仙流行“摘果祭”

为了来年能有好收成,除了立春当天的仪式,农家还会祭拜土地神。旧时,农民们认为农田、果树的收成好坏与土地神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农家会在农田或者果树收成之际备好果品、酒肴、香烛等到田头园地祭谢土地神。此外,莆仙还流行“摘果祭”,即在荔枝、龙眼、枇杷采摘前,先摘下一小堆,放在果树下祭“土地公”,祭后方可采摘。农历六月六作为土地公的生日,莆仙人一定会去土地庙祭祀。

程先生介绍,旧时每逢干旱,农家都会举行求雨活动。农民头顶烈日,不戴斗笠,身穿白衣,抬出“玄天大帝”或俗称“黑面张公”的“张公圣君”游行,沿路唱着“祈雨歌”来到县衙,县官就要出来行香。程先生说,这个仪式中,女性是不能参与的。祈雨期间,禁止一切杀生,连过路人都不许撑伞戴斗笠,妇女不能穿红衫。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