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海都讯 黄慎,1687生,卒年不详,原名盛,字公懋、恭寿,号瘿瓢山人,福建宁化人。他成名于扬州,曾与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鳝、汪士慎等并称“扬州八怪”,但他却是正宗福建人(福建三明宁化人),是清朝以来福建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如今他的作品价值更是直上云霄,而留给家乡宁化的除了故居、墓地(1987年重修),更多的则是一份精神遗产——他的“借光苦读”的故事被当地人作为教育孩子勤学苦读最好的教材。
借光苦读自成一派
宁化县的陈勤宁研究黄慎已有几十个年头,他告诉记者,黄慎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就,是因他勤奋好学:
康熙年间,黄慎诞生于宁化县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14岁时,父亲客死湖南,母亲靠做女红养家。黄慎从小聪慧,爱好绘画,母亲便叫他去学习画像。十六岁,他到建宁拜师学画像,一年多后出师,从此以画像为业。
母亲告诉黄慎,“非薰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工伎俩耳。”同乡看了他的画也说,“子不能诗,一画工耳;能诗,则画亦不俗。”黄慎从此醒悟。十八九岁时,他白天给人家画肖像,晚上寄居僧寺苦读。据传,一日深夜,老和尚巡寺,发现黄慎坐在佛龛灯下,以为是与父母斗气出逃的小孩,便劝他回家。黄慎怯怯地说,家里穷,买不起灯油,来这只是借光读书。
老和尚听后很感动,特地给油灯添了一根灯芯,把灯拨得更亮了。后来老和尚干脆搭了个铺,让黄慎在寺里安歇。久而久之,佛龛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他的脚印。
苦读的黄慎精进不少,而画艺上,他又从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倪云林和同时代的上官周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形成了个人风格。近二十年的苦练,黄慎自学成材,既善作诗,又善草书,擅长人物画,对花卉蔬果、虫鱼鸟兽、山水楼台等也有很深的造诣。
孝行成一段佳话
黄慎半生漂泊,行走于福建、江西、广东、江苏、浙江各地,当时“天下文人半在扬州”,黄慎也最终选定在扬州落脚。
在扬州,黄慎名声渐起,站稳了脚后才回宁化把老母接到扬州养老。在扬州,他与郑板桥友谊最深,两人书画往来频繁。郑板桥为黄慎写过一首七绝:“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而在黄慎的画作上(如《钟馗酌妹图》、《月夜游平山图》等),都留有郑板桥的题诗。
客居扬州十二载,黄慎以诗书画“三绝”名噪大江南北,当时有诗云:“瘿瓢之名满天下。”此后,黄慎母亲思念家乡,黄慎又举家迁回宁化,在家乡授徒传艺。65岁时,母亲过世,孝子倾其所有,为母亲建立了贞节牌坊。之后,黄慎又重游扬州,居住6年,才返故里。
如今,黄慎更是宁化的一张文化名片,2007年,宁化县设立了“黄慎文艺奖”,表彰和奖励宁化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文艺创作。黄慎出生于端午节,每逢端午,宁化黄慎书画院还会举行书画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