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德庆/文 黄启鹏/图
关注理由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3000多名南侨机工(机工指“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抛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分批次回到祖国,投身抗日“生命线”——滇缅公路国际援华战略物资的运输任务。近四年中,从缅甸到昆明,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这条中国与外界唯一的交通线上。他们当中多数人祖籍是福建。
70多年过去了,这段近百年来华侨史上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力最为深远的爱国主义壮举,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即使他们的后人,对他们也只剩下模糊的记忆。
一段55年未解的谜团
莆田荔城区东阳村的村民陈庆绪,今年73岁,他心里一直有个谜,“陈庆余和机师回国服务”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今年,他找到海都记者。
1962年,陈庆绪20岁,养祖母陈原从东阳村去新加坡之前,留给他一张照片。养祖母告诉他,照片中前排左三为她的小儿子陈庆余,1939年从新加坡回国,没有结婚便参加抗战,牺牲在云南。听完养祖母的叮咛,他明白,老人是希望他能延续陈庆余的香火。
照片中,陈庆余一身白色西装,打着领带,英俊得像电影明星。照片上方落款为“欢送连文瀛、刘锦祥、王精益、陈庆余机师回国服务纪念”,时间为“民国28年(1939年)4月7日”。
之前,陈庆绪曾听养祖母提起过“陈庆余”。他高中毕业后,从莆田老家投奔远在新加坡的哥哥陈慎余,“慎余在新加坡开了一家汽车行,收到庆余牺牲的消息后,老人一直哭,把眼睛都哭坏了。不过,抗战胜利后,老人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好了。”
这是陈庆绪所知道的有关“陈庆余”的全部信息,就连对方的年龄,他也只能按照其哥哥陈慎余(1911年出生)的信息,猜测对方牺牲时年龄在20岁左右。
随着养祖母和陈慎余的过世,知道“陈庆余”事情的人已经寥寥无几。这个谜,一直藏在陈庆绪的心里。
看到本报“再寻八闽救国魂”的报道后,陈庆绪的族人将这张照片寄给了海都记者。海都记者根据照片上的信息,找到南侨机工研究专家、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林少川便专门研究“南侨机工”,曾先后采访当时国内还幸存的100多位南侨机工及其遗属。林少川在翻阅档案资料后,告诉海都记者,“陈庆余是南侨机工第四批回国参加抗战的。”不过,遗憾的是,在南侨机工的牺牲名单和复员名单中,林少川都没有找到陈庆余的名字,“滇缅公路运输,条件极其危险,热带雨林的瘴疟、日军的疯狂轰炸、公路的泥泞和曲折等原因,不少南侨机工最终都成了失踪者。”
他家古厝仍在东阳村
“陈庆余到新加坡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薪资优越的工作,全家人正盼着改变命运,但为了国家,他抛下了一切,回国投身抗战。”作为宗族意义上的香火继承人,陈庆绪逐渐理解了陈庆余加入“南侨机工”的初衷。
陈庆余出生在东阳村有名的“御史第”中,这是一座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红砖古厝。但到了陈庆余的父辈一代,家道已开始衰颓,父亲早逝,母亲陈原靠做小工,让陈庆余兄弟上完高中,并陆续送到新加坡谋生。
“在当年的南侨机工中,不少都像陈庆余一样,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带着没有国哪有家的情怀,回国支持抗战。”林少川向海都记者详解了南侨机工成立的始末。
抗战爆发后,随着中国当时沿海重要港口的相继沦陷,以及西北公路和滇越铁路的断绝,各国援华和海外华侨支援的抗战物资,只能通过刚刚修成的滇缅公路运往国内。
那个年代,国内的普通民众,许多人连汽车都没有见过,会开车、修车的,更是稀少。于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只好请求陈嘉庚先生任主席的“南侨总会”,代招华侨机工以解燃眉之急。
在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从1939年开始,先后共有3000多名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分9批次回国参加抗战,与国家一同战斗。
林少川告诉海都记者,他曾收集到莆田籍华侨机工许志光珍藏的一封陈嘉庚先生在1939年3月13日亲笔签署的信,“华侨青年许志光君,热心国家,此次毅然牺牲原有职业,回国服务司机工作,帮助国家,殊足钦佩。现伊母及其妻子,拟不日返原籍(莆田)安居……希予以特别优待。”
当年,南洋的《光华日报》上,曾全文发表了一份南侨机工的家信,震动海内外,“亲爱的母亲,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此去虽然千山万水,未卜安危,但是,以有用之躯,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
滇缅公路平均1公里倒下1名南侨机工
据了解,从1937年7月至1942年7月,通过滇缅公路运输的军需品和其他物资共计452000吨,南侨机工平均每天承担的军事物资输入量保持在300吨以上,被誉为抗战运输线上的“神行太保”、“模范机工”。
而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条全长为1146公里的公路上,牺牲了1000多名南侨机工,可以说每1公里的滇缅运输公路上,都曾有1名南侨机工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林少川说,在滇缅公路上开车,不仅需要高超的驾驶技巧,还需要一颗勇敢的心:滇缅公路行车,两旁都是重峦叠嶂,不少路段巨石突兀,摇摇欲坠,下方又是万丈深渊,加上刚开通时,都是土路,雨季一到,山陡路滑,稍有不慎,就是车毁人亡,而沿途多是可怕的瘴疟地区,一旦染上,又是九死一生。
此外,作为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自然称为日军的眼中钉。日军先后出动大批飞机,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扫射。《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曾报道,“几乎每个人(南侨机工)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
抗战胜利后,一些南侨机工留在了国内,一些回到了南洋。
目前,我省已无仍健在的南侨机工,国内仍健在的南侨机工不足10人,加上海外,这群特殊的卫国者,只剩下1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