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闽闻·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连日“高烤”花草快扛不住了
谁在消费“试衣间”
“紧急电话”是空号
如何坦然接受“名人进养老院”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坦然接受“名人进养老院”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钱理群教授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夫人患病之后,无法再照料两人生活,且他们没有子女。

与其说舆论在议论纷纷,倒不如说在表达某种不理解的公共情绪:为什么像如此有名的公众人物,都要选择养老院养老?有关方面为什么不能提供条件,营造出一种学者老有所养的和谐场景?

回到现实生活,文化名人钱理群选择了养老院,真有不妥之处吗?如果我们把钱理群先生还原为一位高龄老人,而不是被名声所包围的大学教授,那么选择养老院,可能是目前最适合他的方式。

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具体的人”来讨论问题,但显然的是,舆论的不理解,并非没有来由。和不理解情绪相对应的,其实是对社会养老的惯性认知。在不少国民的认知中,他们总认为居家养老才是养老方式的主流,至于养老院,只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或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并且,近年来,关于养老院的负面消息频出,增加了民众对养老院养老的不认同感。

这正是钱理群进养老院成为新闻的原因:先有网友对名人养老方式的预设,与民众对养老院现状的不尽如人意,然后才有了被热议的新闻。而在这两个因素中,最值得关注的无疑是后者。谈及养老,我们已进入银发年代,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此种“进入”的速度,社会依旧处于估量不足或是低估的状态。反映到具体的生活中,不仅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方式的构建整体上仍处于一种迟缓的状态,甚至连普通人的养老思维亦改变缓慢,它们都在钱理群事件中得以展现。

钱理群先生的新闻,至少应该引起舆论的思考: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养老院,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日常管理,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这是不能被选择本身所遮蔽的。

(原载《扬子晚报》,有删节)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