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石磊磊 实习生 向珮瑜 文/图
海都讯 古有“千金一诺”,赞人诚实守信;这两天,本报的微信公众号接到了一个“千斤一诺”的求助,让我们感慨万千,十分希望能为这个故事中守信20年的黄女士解开心结,助其如愿。
20年前,黄女士在福州南公园附近开店,2个月后即因经营不善而闭店,离榕之时,尚赊欠了一家粮油供应商2000斤大米的钱未结算。此后,黄女士几次返回南公园附近寻找债主,想还米钱,但始终无果。如今,身在海南经商的她,向本报求助寻人,希望将2000斤大米折算为现在的市场价,还给那位供应商。
20年前:未见过债主 夫妻无奈“跑路”
黄女士说,她祖籍福州罗源,“20年前,我还是个姑娘,18岁的我和丈夫到福州打工,在亲戚的介绍下,那年4月到6月,我们在福州南公园附近盘下一家食杂店。当时我们借了4000元做本钱,盘店铺、交税费就用了3000多元,经营了两个月,食杂店没什么生意,我和丈夫最后身上只剩下几百元,不够付货款,只能关门。年轻不懂事,也是一种无奈。”
黄女士说,她和丈夫经营食杂店,一切都靠亲戚帮忙,进货渠道也是由这位亲戚联系到前店主帮忙寻找,因此夫妻俩既没见过供货商,也不知这位前店主的身份。关门时,店里已没有多少货物,有2000斤大米虽然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但货款一直没结算,按当时的进货价0.9元/斤,合计1800元左右。可当时夫妻俩无力支付,只能选择不辞而别,回罗源老家另谋出路。
黄女士至今仍不知,夫妻俩的债主,究竟是那位好心的前店主,还是前店主联系的供货商。
20年来:曾借钱想还债 米钱已成心结
1997年,黄女士和丈夫要去海南创业。临走前,他们带着借来的1800元,到福州南公园一带找债主,想将此前欠下的货款还了。黄女士说,“我们去食杂店时,找不到熟人,前店主的姓名我都不知道,没有任何线索。去海南后,我们只有春节时回罗源老家,一直没有再回到南公园。”
离开福州十几年来,黄女士在商场上也遇到不少欠钱不还的人,每每遇到,她就想起当年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做人要讲诚信,当时我欠下1800元,对债主肯定也造成了影响,这么多年来,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心结。20年前,大米一斤0.9元,现在,同样的大米价钱已涨到了2元多,我想按照现在的米价,也就是3倍的价钱,还给债主。更重要的是,我想表达我的歉意。”
如今:求助海都报 新港社区将帮忙
去年起,黄女士为方便了解家乡新闻,开始关注海峡都市报的微信公众号。昨日,她把自己寻人还债的想法,告知公众号的后台客服。黄女士说,如今,福州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改造,如果不通过海都报这样的大媒体帮忙,恐怕很难找到债主。
黄女士说,她依稀记得,食杂店周边有南公园、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电子游乐场,前店主的母亲是经营鸭蛋生意的,今年该有80岁了。
根据黄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昨日到现场走访,找到了黄女士食杂店的旧址,发现此处属新港街道新港社区的。记者电话联系了新港社区居委会的陈月兰主任,陈主任表示,她依稀记得黄女士所说的“前店主母亲”这位阿婆,不过阿婆已没有做生意了。今日,陈主任将带着记者一起去寻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