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万达百货全国大规模闭店的消息,引业界一片哗然。昨日,莆田万达百货商家也曝出已接到撤店的通知。有商家大吐苦水,此轮大规模闭店,可谓“突然袭击”,从下发通知到撤店,往往就几天时间,不少商户将面临损失。(详见本报今日Y01版)
万达百货的大规模闭店,不禁让人想起2012年王健林和马云的那场备受瞩目的“亿元赌局”: “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整个大零售市场份额,占了50%,我给他一个亿。如果没到呢?他还给我一个亿。”有人说,这是一场关于实体经济与电商的交锋。但此番万达百货大规模削减分店,真的仅仅是因为受到电商的冲击吗?据笔者看,并不尽然。在福州逛过万达百货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百货处在万达广场比较偏的位置,店内品牌参差不齐,人气也不如广场内的其它品牌店家。正如有媒体指出的那样,万达广场选址都在一些发展尚未成熟地段,而对实体商业来说,人流才是最大财富,万达百货肩负着“培育人气”与“利润考核”两副担子,左右为难。
与其说,是电商挤压了万达的市场,不如说是万达自身百货的定位不够明晰,扩张步伐过快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在2012年那场著名赌局中,王健林曾说,“零售商不会等死。但一些不思进取,或标准化的零售渠道,如果没有应对之策,可能会死掉……”但万达百货从盲目扩张到快速闭店,似乎都没有如他所言,找到“应对之策”。回顾万达百货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曾以“快”为优势的万达,似乎也正经历“快”带来的阵痛。2013年起,万达百货逆势扩张。按当时的计划,到2015年年末,万达百货将实现门店数达130家的目标,并实现独立上市。然而,事与愿违。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万达百货新开3家店,累计开业86家店,较去年的99家,减少了13家。显然,“快”已成自缚。
万达百货因扩张需要,快马加鞭地开店,而后又因盈利不佳,大刀阔斧地闭店。站在企业的角度,似乎情有可原;但站在与其共存的众多商家的角度,如此“快进快退”,难免被诟病。不少商家刚刚进场,一纸撤场协议,就吞噬了十余万的装修费用。而那些久驻百货的商家,则面临大批的库存。在济南,由于闭店过快,引发非议。福建的万达百货策略究竟如何,管理方至今讳莫如深,但我们也希望不要再用这种“简单粗暴”的关店方式,毕竟这不是一家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所应采用的方式,而品牌方的信赖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