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20年‘千斤’心结,就这么解开了”
省环保厅公布6月福州投诉件办结情况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7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斤一诺’小店女老板苦寻债主”追踪
“20年‘千斤’心结,就这么解开了”
黄女士找到债主蒋金仙、郑瑞华,母女俩说,黄女士也是好人,钱不用还了
看了海都报,又和黄女士通了电话,蒋金仙、郑瑞华母女俩这才相信,还钱一事是真的
做了38年蛋品生意,蒋阿婆相信,欠钱者总有难处
 

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黄孔瑜/图 实习生 向珮瑜

海都讯 20年前开店时赊欠了2000斤大米钱未还,成了祖籍福州罗源的黄女士多年的心结,为这“千斤一诺”,她几次寻人还债无果。如今身在海南的她,找到了家乡媒体海都报帮忙(详见本报昨日A07版报道)。

经新港街道新港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月兰牵线,昨日海都记者终于找到了黄女士的债主:87岁的蒋金仙、52岁的郑瑞华母女俩。双方通过网络视频相认,场面感人至深。

在郑瑞华感慨黄女士守信20年之余,她所说的话,也让记者感受到浓浓市井味的质朴踏实:“当年这对夫妻不辞而别,我很惊讶,钱倒是小事,我担心不到20岁的他们太年轻,这么一走,没人帮着,会不会出事?”

寻人:居委会主任牵线 找到债主

“我还以为是诈骗,看了海都报才信”

记者本以为寻人不易,但巧合的是,黄女士店铺旧址所在的新港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月兰20年前就已在居委会,她清晰记得,周边一带,当年只有蒋金仙依姆在做鸭蛋生意,而黄女士所开的食杂店,实际上产权是居委会所有,当年由蒋阿婆为其小女儿郑瑞华盘下。

昨日上午9点,在陈月兰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蒋阿婆的住处。记者正和阿婆说起这事,恰好郑瑞华来电,记者接过电话刚开口,郑瑞华一听“记者”,便挂断了电话。直到上午11点,郑瑞华回电,“真对不起。我们姐妹几个常和妈妈说,陌生人和你说钱,那都是骗子。你一说有人要还钱,这种人太少了,我以为是诈骗,后来看到你们海都报的报道,这才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

回忆:一直关照的夫妻 突然走了

“不辞而别的年轻人,你们平安吗?”

蒋金仙38年前退休经商,是福州第一批做蛋品批发的个体户。1988年,她出钱为小女儿郑瑞华盘下店面,开了间小卖部。1995年,郑瑞华为照顾女儿,想把店盘出去,经人介绍,她将店转给黄女士夫妻俩,此后店内的进货,其实都是由她帮忙打理的。

“我当时知道他们还不到20岁后,有点奇怪,这么年轻就做生意。转店过程都是我和她(黄女士)老公对接的,当时3000元转让费我没一次性收齐,他们临走前几天,我收余款时,她老公说暂时没钱,要等有钱时还。结果他们走时没打招呼,其实钱倒是小事,我很担心他们太年轻,没人帮着,会不会出事?”

至于黄女士所欠的米钱,郑瑞华说,供货商早不在南公园一带了,“其实他们欠的是转让费余款,我帮忙贴的3000元里包括了货款,店里主要卖大米,他们可能因此记混了。”

蒋阿婆说,自己做蛋品生意多年,被欠款近20万元,“这是常有的事情,我也不告诉女儿。因为,人总有遇到难处的时候。不过,这次有人主动上门说要还,我还是头一次遇到。1995年时,他们(黄女士夫妇)跑了,有人叫我去罗源找,我当时也说算了。他们能回来找我,说明他们很善良。我的几个女儿,生活状况都不错,我也和女儿说,这欠款就不要了。”

相认:视频相见 眼眶这就湿了

“钱不用还了,你也是个好人”

“有来海南,我来招待你们。两家人要成为朋友”

经过回忆和对比,远在海南的黄女士基本能确定,当年一直照顾他们夫妻俩的前店主一家人,就是蒋阿婆、郑依姐母女。

昨日下午,双方通过网络视频相见。通过屏幕,黄女士见到蒋依姆母女俩后,如释重负,眼眶也有些湿润。说起当年的不辞而别,黄女士的言语里满是歉意,“20年了,你们变化真大。我记得阿婆以前一直很照顾我老公,你们一家都是好人。我春节回福州时,会去看你们的。如果你们来海南玩,我负责招待你们。”

蒋阿婆对黄女士说,“你其实不用内疚,也不用道歉,我们也不需要补偿。这么多年了,你还记着这笔钱,能来找我们,说明你也是一个好人。”郑瑞华也对黄女士说,“你们当年的不辞而别,我也原谅了。还钱与否已经不重要,只要你们两个平安就好。”

尽管在欠款项目上,双方记忆上有些许偏差,但黄女士说,“钱我还是想还。但这20年的‘千斤’心结,这就解了大半。我想和蒋阿婆一家人成为朋友。”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