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刘梦宁
近日,融信、正荣正式敲定总部迁沪时间表,引发业界关注。福州楼市发展十余年,陆续有闽籍房企“迁都”一线城市迈向更大的舞台。如今,新一拨闽籍房企再度将目光聚焦上海,筹备总部搬迁事宜,这是否是新一轮攻城略地,“猛攻”重点城市、进阶发展的开始?
线报
两大房企敲定迁沪“时间表”
搬迁对象为投资发展部门
又有两大房企敲定了“迁都”时间表——据业内人士透露,正荣集团和融信集团这两大兄弟公司纷纷确定了“迁都”上海的时间表。
前者近日在上海举办的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称,“上海是正荣集团全国性扩张的战略高地,也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城市。为了加速全国化布局战略的推进,正荣集团将在未来2年内将总部迁往上海。”正荣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其中位于虹桥商务区核心区的虹桥·正荣中心将成为未来正荣集团的上海总部。
而后者,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迁都”上海事宜——据融信集团总裁助理阮友直透露,融信将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将总部搬迁至上海。“主要搬迁对象是投资发展等战略部门,大概会有几十号员工率先过去。”
闽籍房企缘何进行总部搬离,这是在为全国化发展布局,向重点城市发起“猛攻”?未来他们对于海西“大本营”和上海“总部”的重心将如何分配?爱拼敢闯是好事,但大平台是否也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探析
长三角进入销售井喷期 需要“发力点”
谈及“迁都”上海的最主要原因,两大公司相关人士纷纷表示,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选择。“近两年,我们在长三角多个城市高速扩张,拿下多幅地块,储备了很多货值。如今这些项目进入了销售井喷期,公司管理半径也拉长,需要选一个核心城市,作为发力点。”
据了解,2013年起,正荣和融信两大集团纷纷启动全国化战略——而在全国化布局的关键地区长三角,正荣集团“生猛”拿地,已经于上海、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布局10个项目,在上海形成了“四区七盘”的版图。有关人士表示:“我们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打造十余个项目,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50亿~100亿。”
融信走出福州本地也是在2013年,当时融信信誓旦旦制定了布局华东的“五年计划”,入沪先后拿下8宗地块,在上海拿地金额超200亿元,其中包括总价47.25亿元的上海“地王”徐泾镇会展中心3号地块。之后,杭州成为融信发展华东市场的第二个战略动作,在大鳄云集的土地出让会上拿下了目前的融信蓝孔雀项目及备受关注的融信杭师大项目等共计3幅地块。历时两年的开发后,如今这些项目也纷纷进入集中发力期,也都需要集团管理上的地缘“支撑”。
立足海西的全国化 寻求人才资金合作伙伴的升级
将上海作为发力点,对长三角项目发动总攻势很好理解。那么未来他们对于海西“大本营”和上海“总部”的重心将如何分配?
“福州对我们而言,仍是摇篮和根据地的地位,我们的很多项目和整体重心还将放在福州。”阮友直透露,他们的区域公司和区域总部依然留在福州,“走出去”只是源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才、资金和合作伙伴的升级需求。
而正荣集团有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除了将上海作为全国的支点之外,他们在福建也将继续纵深拓展,在莆田、平潭、福州等城市都将深度布局。“未来更多的定位是立足海西的全国化,形成上海、福州双总部协同发展的局面。”
对此,业内人士江先生也表示,“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突围,需要有顺畅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专注品牌建设、文化建设时期时,人才与外部环境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说到底福州在多种资源方面还是较难和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相媲美的,无法给予企业足够大的平台。”
“上海是闽企较为青睐的一个地方,世茂和旭辉就是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很早就将企业总部搬入上海,其中世茂更是完成了从区域性房企向全国性房企的转变,甚至可以说企业已经褪去了闽企的影子,旭辉如今俨然变成了海派企业。阳光城2012年将总部搬入上海,作为高周转模式发展的典型企业之一,也借机实现了跨越发展。”克而瑞福州机构高级分析师黄彬分析道。
业内观点
有多大机遇亦有多少风险
运用资本的力量,借助“迁都”后大的平台,阳光城曾一路狂奔,不仅耗资超百亿拿地,还成了2013年的一匹黑马。同时,其所采用的“高杠杆、高周转”策略,使2011年、2012年的全年业绩仅有40亿元和70亿元的企业,在“迁都”后的2013年销售达到220亿元。这种速度快得有点令人目眩,也令不少开发企业艳羡。
“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先天的区位优势本身对于房企就是诱惑,这些地方是人才聚集的代名词。在这些地方设立总部,尽管运营成本会增加,但相对于人才、市场开拓带来的效益,这点增加的成本就可忽略不计了。而且像上海,为了建设自己的总部基地和吸引众多的知名企业,在土地、税收、软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了工夫,这些都让企业无法不动心。”
不过业内人士江先生表示,“走出去”也并不是发展的“万全之策”,有多大机遇亦有多少凶险。“在闽企外迁的历程中,有多少成功的例子,就有更多折戟沉沙的反例。总部的搬迁涉及经理人团队能否全面管理起企业,更涉及对公司运营机制的考验。很多企业即便‘迁都’,但在企业运营上还是老团队老办法,并没有根据新的局面去匹配新的战略,熬不过磨合期,思想层次也没有改变,往往兴致勃勃却落得无甚寥寥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