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祥应庙记碑再现“海丝”繁华图景
公交公司用1元硬币发工资
花鱼鼓掺八乐装鬼伓使画面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祥应庙记碑再现“海丝”繁华图景
为目前我省发现的记录海上贸易情况最早的碑记
﹃祥应庙记﹄石碑目前安放在三清殿内
 

N海都记者 陈盛钟/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在莆田“国保”元妙观三清殿内的碑园内,有一块不太起眼的石碑——“祥应庙记”碑,该碑是研究莆田古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也是目前我省发现的记录海上贸易情况最早的碑记。

根据碑文记载,早在宋代时,莆田的海上贸易就已十分繁盛,海外贸易范围不仅至印尼苏门答腊,而且还到达其他更远的东南亚、东北亚地区。

碑文字迹仍清晰可辨

昨日,记者来到三清殿东厢庭院碑园,“祥应庙记”碑就镶嵌在碑园的墙壁上,外观还设立了玻璃罩保护。石碑为灰砾岩质地、墨黑色,碑额为隶书书写,碑文则采用楷书书写,字体较小,但仍清晰可辨。石碑通高约1.5米,宽约0.9米,全碑共34行,满行63字,全文1876字,除了有13个字磨损无存和16字略损外,其余完好无缺。

记者了解到,“祥应庙记”碑创立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原先并不是三清殿的附属物,而是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的祥应庙内。1943年,邑人宋湖民等在进行碑刻拓片普查中,发现祥应庙已荒废,就将之移嵌于城内元妙观旁原莆田民众艺术社的墙壁上。1961年,“祥应庙记”碑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文保单位。

祥应庙祭的也是海神

莆田市文管办主任连金焰介绍,祥应庙原是莆田民间奉祀的一座小庙,主神名号无考。后因聚居在庙左右的方姓族人科第竞发,以为是神灵所赐,乃屡加扩建,并奏请敕颁庙额,赐封侯爵。祥应庙香火旺盛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跟海上贸易有直接关系,即碑上所刻的“商人远行,莫不来祷”。莆田濒海,自古海上贸易频繁,古代航海技术水平所限,人们对海上天气变化不能完全掌握,在与大海搏斗时,把生命安全寄托于神灵,于是就诞生了祥应庙的“显惠侯”这样具有保护海上航行功能的海神。

据蔡襄《荔枝谱》记载,11世纪中兴化荔枝已用红盐法加工后“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兴化府志》亦载:“王居安知兴化军,言蕃舶多载香料、象犀,崇侈俗,践铜镪,宜遏绝禁止。”可见,宋代莆田海港早有直航外国的港口。专家介绍,纵观那一时期,通过海上贸易,进入莆田的外来物品有如越南的占城稻、印度的木棉等,而从莆田出口的物品有纺织葛布、蔗糖、瓷器、水果等。这些贸易行经的路线,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祥应庙记”碑反映了当时莆田的海外贸易范围广大,不但贸易至三佛齐国(今苏门答腊岛),而且还到达其他更远的东南亚、东北亚地区。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