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2版:金管家/钱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走出汇率管理四误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认识外汇避险工具
走出汇率管理四误区

 

N海都记者 刘龙海

“新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风险加大,进出口企业加强汇率管理不可少。值得深思的是,在汇率管理方面,不少进出口企业存在误区。记者在走访了我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相关人士后,发现企业在汇率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四个误区,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有的企业过于注重外汇衍生工具所带来的收益,而忽视了使用外汇衍生工具的首要目的是规避风险。

另外,农行福建省分行相关人士建议,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可考虑尽量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这样既可以完全消除汇率风险,又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误区一 较高利润可对抗汇率风险

有的企业认为,企业的利润率较高,就可以对抗汇率风险,加强汇率管理还要投入一定的财务人力成本,实在没必要。工行福建省分行国际业务部林漪指出,以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相反,投入一定的人力成本加强汇率风险控制是值得的。

2014年开始至今,人民币汇率双向汇率波动超过2%,“新汇改”后,未来国内的汇率市场的波动性将进一步增强,如果不规避汇率风险,将对企业利润产生较大的影响。以8月11日的人民币汇率突然贬值1000点为例,如果有进口企业恰好需购汇支付货款100万美元,且前期没有锁定汇率,此时按市场价格购汇,将损失约10万元人民币,而这10万元足以聘用财务人员加强汇率管理。

误区二 关注汇兑损益重于规避风险

使用各类外汇衍生工具时,有“投资化”甚至“投机化”的倾向,这是各类进出口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远期结售汇业务目前是被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外汇避险工具,但一些企业认为,该业务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汇兑损益,而不是规避汇率风险。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企业认为,如果合约到期,市场价格比签约的价格还好,企业就亏了。

事实上,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是规避了汇率市场的风险,即固定了企业的财务成本,锁定了企业的利润率,假如出现市场价格比签约的价格好,企业只是少赚了汇率市场波动带来的收益,而不是亏损。

“由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态势的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运用‘套利’策略时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今后一段时期进出口企业应审慎使用‘套利’策略。”上述农行福建省分行相关人士建议。

误区三 避险合约越多越好

“避险工具很好,可以多签一些避险合约”,这是企业进行汇率管理的又一个误区。受此想法影响,有的企业过度使用汇率套保工具,导致实际承担风险加大。

工行福建省分行国际业务部林漪说,过度运用各类避险工具,不但不符合国家监管要求,也导致避险工具背离企业基础资产(或负债),严重削弱其套期保值功能,企业无形中承受巨大的风险。

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误区带来的坏处。某企业出口量为1000万美元,年初签订了2000万美元合约,合约到期日为今年8月份。合约到期时,货款回笼仅1000万美元。在合约到期日还有1000万美元的合约金额无法交割,这样企业必须进行反向平仓,即以市场价买入美元进行交割,8月份市场突然贬值,假设市场价与合约价格差1000点,则企业将亏损10万元人民币。

误区四 将锁定汇率与即期汇率挂钩

多年来,大部分企业习惯将锁定汇率与到期日即期汇率进行比较来考量企业盈亏,事实上,这也是一种误区。

一方面,即期汇率是一个变量,一日之内可能有4%的变动,不宜作为参照物。另一方面,成本汇率才是企业汇率保值的根本对象,锁定未来汇率后,企业可以稳定地获得预期收益,不必再为汇率波动忧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企业的生产运营。

中行福建省分行金融市场部吴洲榕指出,将锁定汇率与成本汇率进行比较,客观科学地做好汇率保值,才能助企业在波动的汇率市场中赢得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