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孩子上一年级“拼妈”开始了吗?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5年8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上一年级“拼妈”开始了吗?
开学在即,不少家长患上“焦虑症”;海都邀请小学一线教师、教育专家和高年级家长支招,做好幼小衔接
 

N海都记者 高洋洋

海都讯 “哦,天啦,先让我颤抖十分钟!”开学临近,福州家长林女士,面对学校发来的“一年级新生准备”的PPT,焦虑万分。在这份多达二十几页的PPT中,内容包括作息时间、教学计划以及如何辅导孩子作业等。

“每天7:30开门,不能早到也不能迟到;每天要为孩子准备10支削好的铅笔……”在家长群里,面对这份如此详细的PPT,不少家长惊呼,没想到小学入学这么麻烦,而面对孩子“幼升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家长们也感到“手足无措”,大呼“这是拼妈的开始呀……”。

案例 孩子逃避作业父母当“甩手掌柜”

这天上午,林女士看着儿子楠楠空白的作业本,愁云满面,而楠楠借口去找卷笔刀,一溜烟地跑走了。楠楠今年9月即将踏入一年级,林女士一家十分重视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不仅趁着暑假在家里教一些拼音、数学知识,还给孩子报了“幼小衔接班”。但习惯了幼儿园轻松的氛围,楠楠一提起做作业就愁眉苦脸,总是想方设法逃避作业。林女士说,以前她总是陪孩子一起玩玩具,如今要求孩子先完成作业才能玩,“不仅孩子不乐意,我们做家长的心里也很难受。”

暑期,不少家长也和林女士一样,为孩子报了各类幼小衔接班。记者调查发现,在幼小衔接班里,还有一类学生也让老师很头疼。在衔接班里,小叶总是最“悠闲”的那个,他对老师发出的课堂“指令”不了解,40分钟的课堂也常常“坐不住”。而小叶的父母几乎不过问孩子的表现,完全将孩子交给了老师,当起了“甩手掌柜”。这让小叶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建议 讲故事问答培养任务意识

有多年低年级教学经验的陈老师表示,像小叶这样的情况在一年级新生中比较普遍。原因主要是任务意识薄弱和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衔接期正需要家长的陪伴,家长应尽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例如讲故事时可以融入问答互动,引导孩子在回顾故事情节时,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还可以通过“指读”的方法培养专注力。

陈老师说,面对楠楠这样逃避作业的情况,家长应与孩子协商制定作业计划和完成时间,例如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可给予奖励,如果选择先玩耍后做作业,那么相应地将减少奖励。在这个过程中,既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又要严格执行双方共同的约定,“父母原则问题上必须强势”,不过陈老师也提醒家长,不应让孩子养成“功利心”。

趣味和榜样 孩子的“软肋”

在公办小学任教一年级的许老师表示,有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学校的情况,因此学校才会给家长一份如此详尽的PPT,目的就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到底在学校需要做什么,又要学些什么”。一年级的课堂,主要是以习惯培养为主,而一节40分钟的课也会穿插“玩游戏”的教学方式,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注重趣味性。

当面对“调皮”的孩子怎么办?许老师说,有时也会发动全班一起表扬或纠正某个学生的行为,这办法“很奏效”。可见,对孩子来说,好(坏)榜样,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智慧父母应当“感觉敏锐,反应迟钝”

福州教院四附小教科室主任、林莘名师工作室成员赵舒妮老师表示,家长焦虑很正常,但这种情绪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有所表现,否则孩子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提前了解小学的教学任务、与高年级家长交流等方式,消除焦虑。

和幼儿园相比,一年级课堂节奏较快等因素,都会让孩子感到不适应。赵老师认为,家长要有足够的“敏锐度”,及时发现孩子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但面对孩子的变化,家长的反应可以“迟钝”一些,不要太过情绪化,而应该尝试用“理性”来代替“急躁”,慢慢引导孩子。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孩子习惯的养成,其中倾听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家长与孩子的对话,尽量避免采用命令式的口吻。

看看过来人怎么做

“桃心”奖励帮儿子改了坏习惯

眼看着儿子浩浩马上升入二年级,再回顾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一年,吴女士感叹万分。浩浩刚进入一年级时,课上总是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还时常和同学说话,吴女士没少被老师“请”到学校。虽然吴女士没少说他,但浩浩依然“我行我素”。吴女士想尽办法,最后决定对儿子建立“奖励机制”。吴女士将浩浩最为突出的几个行为问题作为“考核”项目,每周与老师沟通了解浩浩的表现,并酌情给予“桃心”奖励,表现越好奖励越多,浩浩只要积满一定数量的桃心,就能换得喜欢的东西。

吴女士说,刚开始浩浩并不能很好地履行,但她坚持原则并且不断地引导孩子。浩浩在一年级下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今,浩浩已经养成了制定计划的习惯,并且有条理地完成,这个暑假,他就通过自己制定计划,提前完成了暑假作业。下一步,吴女士决定逐步淡化奖励机制,让孩子摆脱“功利心”。

家长陪读 在互动中补缺漏

李女士的女儿贝贝今年读三年级,回想起孩子刚入学时的“陪读”经历,李女士仍觉得十分有必要。一年级上学期,李女士几乎每天晚上都陪着贝贝做作业,但这并不是为了监督,而是适当地提醒孩子的坐姿和握笔姿势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贝贝完成作业后,李女士还会额外补充一些有趣的题目,或是以互动的形式,帮助孩子补缺补漏,及时消化每一天的课堂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陪伴,贝贝养成了许多好习惯,而李女士也慢慢地脱离“陪读”的角色。

记者手记

不要急,陪孩子慢慢来

对孩子来说,上小学是一件“新鲜感”十足的事。他们第一次换校园,第一次换同学,第一次参加考试……他们“长大”了。然而,这些羽翼未丰的“小天使”们,仍然需要父母耐心的牵引。爸爸妈妈们,不妨和孩子一起再上一次一年级吧?

新的学期,不仅对孩子们,对新手父母来说也是一个转折和挑战。引导孩子接受新环境,学会面对和解决困难,勇于接受失败和担当,这或许是一段棘手的经历,但是身为家长,不也同样获益良多?其间,父母和孩子各自暴露出问题,一起反思解决,不也正是了解彼此、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

面对学校发来的各种要求,老师反映的各种问题,家长也许会急躁,甚至会忍不住用“过来人”的经验教训孩子,希望他们能尽快懂事、守纪律,别再让爸爸妈妈操心。然而,您不经意间流露的气恼、烦躁,也许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就像孩子幼时学步一样,这同样是一段由“扶”到“放”的过程,总会走到你适时退出的那天。而你和孩子一起度过的一年级,将会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抹亮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