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2版:城事/家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鼎日有”肉松 苦日子里的家乡味
乘警笔谈助 母子团圆
遗失儿子学费 热心民警帮找回
园林部门救树方案确定 古树将修枝再扶正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鼎日有”肉松 苦日子里的家乡味

﹃鼎日有﹄牌肉松(读者供图)
 

N海都记者 李帅 毛朝青

海都讯“小时候,碰上父母发工资的日子,才会买肉松吃,就是‘鼎日有’牌油酥肉松,别提多解馋了。”今年50岁的庄先生告诉记者,老福州对这个品牌的肉松,可是有着特殊的感情。

庄先生说,“鼎日有”的“鼎”字,来自人名。相传,1886年时,福州光禄坊住着一个大官,家里的厨师叫林振光,别名“鼎鼎”,他用猪肉、白糖、红糖、酱油、熟油等原料做成了肉松,当时的官吏、社会名流都很喜欢,习惯把它称为“肉绒”。因为渐渐有了名气,林振光开了家店面,专门出售自己做的肉松,民国时期又开了好多分店,还把肉松卖到了东南亚各国。1956年,“鼎日有”肉松店并入福州市食品有限公司肉制品加工厂,此后,“鼎日有”牌油酥肉松被评为福州市传统地方名牌产品。

庄先生回忆说,小时候,看到有人把肉松放在白粥里吃,就觉得是“浪费”,他自己是舍不得这样吃肉松的,觉得少少的肉松会“淹没”在粥里,吃起来不香。他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比自己年龄大挺多的哥哥到乡下插队。当时,乡村的生活条件不好,吃不到太多有营养的东西,哥哥每次探亲回到家中,父母都会想法做一点有“油水”又解馋的东西给哥哥带到乡下去。

记得妈妈会用猪油炒一些面粉,装在哥哥的塑料口袋里,到了乡下,想吃的时候只要拿出来一点,放到碗里,然后用开水一冲就行。比炒猪油面更容易保存的食物就是肉松。哥哥当时在乡下,不管是多么苦的日子,只要能吃上一口肉松,就能感觉到家乡的味道。

现在,对于福州普通老百姓来说,吃到各种肉制品已经是一件平常事,但是包括庄先生在内,好多老福州仍然对“鼎日有”牌油酥肉松情有独钟。目前,这种产品在福州仍有出售,外地游客来福州,都会买一些带走。

感谢庄先生提供线索,奖40元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