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4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教育合璧 才是国际化中西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9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合璧 才是国际化中西

 

N海都记者 高洋洋 郭若冰 郑琳琳 黄飞燕 受访者供图

海都讯 近日,随着英国BBC 制作的“中国老师在英国”纪录片的走红,中西教育比较的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部名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的三集纪录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和中国教育的严谨刻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早在2014 年,有关中国教育和丹麦教育的对比,也曾在网上掀起波澜。丹麦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档节目,用四期节目时间讨论了中国、丹麦两国的初三学生在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新以及英语能力上的比较。当时这个电视台找了一个在丹麦平均成绩最好的初三班级,与成绩同样优秀的中国哈尔滨一个初三班级进行对比。

西方教育受到大家关注的同时,被拿来与中国教育做比较在所难免。那么,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精髓分别是什么?如何看待中西教育的区别?中国教育是否有值得西方教育学习的地方?我们又该向西方教育学习什么?……开学季,海都邀请榕城中小学的十位校长,一起来谈谈他们眼中的中西教育。

福州一中校长李迅:重要的是反思自身、相互借鉴

大多数刚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国人,通常会感慨其教育的宽松,其实不然。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分为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二者有很大差异。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的确可以有开心、幸福的初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进入好的高中,你需要更自律,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学校教育之外,还会有庞大的社会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提供保障。

媒体报道也有侧重点和选择性,并不一定反映主流。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以这一个案例来评价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重要的是要反思自身,相互借鉴,脚踏实地为我们的学生创造更好的资源条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使其有更好的成长。

福州十九中校长林远达:多一种让孩子更好融入世界的方式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资源也逐步实现全球配置,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话题。十九中自2013年11月与英国学校签署《校际友好合作备忘录》以来,学校的师生先后与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友好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包括课程观摩、教学研讨、寄宿制生活体验等在内的交流。个人观点,中西教育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两者都需要取长补短,根据实际相互借鉴。

据我所知,在英国,他们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双轨制,公立学校负责基本的教育服务,保证每个适龄英国孩子都有学可上;而私立学校则集中了大多数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模式。不管如何,他们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基于兴趣,在学校发展一些特长;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情况,专门开设一些兴趣小组,满足学生的需求等,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的确,教育的国际化不只是让学生出国留学,而更应是中外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让孩子多一种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方式。

福州延安中学校长王金石:西方教育重能力 中国教育重严谨

中西教育各有长处、各有优势。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的教育则培养学生的严谨性。但是中西方的教育又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在美国的硅谷,也有许多同样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科学家,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在国内受过教育而后再出国。此外,中国的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锤炼人的品格,磨炼人的意志,教会学生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等好品质。

再放眼西方教育,他们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但中国学生就这一方面而言,远远不如西方学生。事实上,国内的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意识到“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家还是普遍认为学生应该先以学业为主,以考上名牌大学为目标。

在我看来,这实质上是大学评价机制的缺陷。目前国内的评价机制还比较单一,仅凭高考的“一考定终身”,让很多学生放弃了培养自身能力的机会。但国外大学招生,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包括社会服务表现等方面的考核,这也是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之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