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两只流浪狗 “驻守”小区半个月
环评师竟“挂靠” 闽4家机构整改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环评机构哪些守信哪些失信”追踪
环评师竟“挂靠” 闽4家机构整改
龙岩市环科所、南平市环科所、厦门市环科所、厦门新绿色,去年受到环保部处罚,被评定为严重失信
 

N海都记者 陈文浩

海都讯 省环保厅近日对在福建省开展业务的环评机构及其环评人员信用评定结果进行公示。这是我省首次公布这一结果,其中严重失信的环评机构有11家,省内4家,省外7家(详见本报8月28日Y01版报道)。

对于环保部门首次发布环评机构信用评定结果,市民纷纷点赞,认为有助于规范企业行为,破除“红顶中介”。也有市民好奇,被通报的环评机构是如何严重失信的?昨日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闽4家环评机构 被评定为严重失信

据悉,《福建省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其环评人员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规定,在信用评定周期内,被国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2次及以上或处罚1次及以上,即评定为严重失信。

本次通报的省内严重失信环评机构有4家,分别为龙岩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南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和厦门新绿色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前三家的所长依次为张全东、吴智敏和焦卫东,厦门新绿色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不愿意透露法人信息。记者了解到,这4家环评机构被评为严重失信,是因为曾被环保部处罚。

《办法》规定,被国家、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批评1次或被省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处罚1次的,即被评定为一般失信。本次省内一般失信环评机构有5家,原因是被省环保厅通报过一次。被通报的原因是,这些机构存在漏报业绩、环评文件质量抽查考核不合格等问题。

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

记者从环保部官网了解到,省内4家严重失信环评机构被责令整改的原因是,涉及环评工程师“挂靠”环评机构问题。所谓挂靠,就是环评机构申报的环评工程师并非本机构专职技术人员,这违反了建设项目环评资质和人员管理相关规定。

2014年9月,环保部对涉事环评机构进行了处理。其中,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资质等级由甲级降为乙级,并责令限期整改三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承担环评工作。其余三家也都被责令限期整改三个月,整改期间不得承担环评工作。

南平市环科所和厦门环科所有关人士解释说,原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公职人员,职务发生了变动,但组织关系没有及时变更,因此出现了“挂靠”,目前已经整改。

龙岩环科所有关人士表示,有环评师资质的职员挂靠环科所,是想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环科所马上与环评业务脱钩”。

厦门新绿色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表示,被通报的环评师,此前是外省环保部门的职工,停薪留职到公司作环评,后来考虑到家庭因素又回去了,相关手续没有办好,所以才造成“挂靠”的现象。

厦门新绿色 被认定“工作质量较差”

除了涉及环评工程师“挂靠”外,记者还发现,厦门新绿色环境发展有限公司曾经被环保部认定为“工作质量较差”。

记者查阅环保部文件(环办[2015]23号)了解到,在环保部2014年度抽查和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厦门新绿色环境发展有限公司主持编制的《漳州市乙炔气充装站迁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未分析说明引用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不全面,废水零排放可行性缺乏依据,未分析危险废物处置的可行性,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和针对性差。同时该公司主持编制的《15t/h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造纸废渣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未说明大气和噪声预测基本参数,未对焚烧飞灰的性质和处置可行性进行分析,环境风险评价深度不足。最终,环保部对该公司进行了通报批评。

□快刀短评

环评脱钩摘帽破除“红顶中介”

N程阳

长期以来,“红顶中介”饱受诟病。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上台“烧的第一把火”,就提出要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此次,省环保厅首次公布了环评机构信用评定结果,不遮不掩亮家丑,点名了4家省内严重失信的环评机构,值得点赞。按环保厅有关人士的话,此举同样是有利于“破除红顶中介”。

污染防治,重在“防”,而不是“治”。环评正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如果环评出现“红顶中介”,原本是科学判断的过程,就可能变成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环评”可能成为“坏评”,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

此次上榜的4家机构中,有3家属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隶属于地方环保系统,由其做环评,意味着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与环评报告审批单位存在着利益的同一性,环评的独立性容易受到质疑。虽然这3家事业单位都称,被通报只是因为环评师涉嫌挂靠,并不存在环评造假等,但其“红顶中介”的背景,仍难逃人们猜疑的眼神。

可喜的是,这3家事业单位都明确表示,今后不再开展环评业务,专心进行环境科研。事业单位也只有彻底脱钩摘帽,才能斩断利益链条,杜绝寻租空间。

当然,事业单位“摘帽”只是环评改革的第一把火。毕竟,很多没戴“红顶”的环评单位,同样存在大量的弄虚作假行为。我们期待,环境主管部门能有第二把、第三把火,烧向那些影响环评质量的问题,让环评制度能够在“熊熊烈火”中不断修炼完善。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