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庄少虹
福州二手房成交量在连续上涨5个月后,8月终于扛不住,下跌了。
据多家中介公司数据显示,截至8月30日,8月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下降10%~15%,较高峰期出现明显回调,这是3月以来福州二手房成交上涨后的首次普跌。
多位中介公司负责人表示,得益于接二连三的利好政策,今年上半年二手楼市一路向好,然而持续数月的上涨已透支了大部分市场需求,导致成交下滑。随着新一轮调整周期的到来,接下来二手房成交的涨幅或将持续放缓。
行情 二手房成交量5个月以来首次下跌
8月份的二手楼市犹如过山车,上半个月成交惨淡,普遍下跌了20%左右,虽然月底有所反弹,将下跌幅度控制在10%~15%,让二手房成交不至于“太难看”,但5个月以来出现的首次普跌却让不少中介公司门店负责人又揪心了一把。
“今年4、5、6三个月门店月均可以成交五六套,7月初二手房市场慢慢变冷,8月二手房成交量萎缩越来越严重,月均才成交了三四套。”麦田房产宝龙区域经理高晓斌告诉记者,“8月,很多中介的二手房成交量都呈直线下滑,很多客户开始转向观望。”
出现明显下滑的还有家天下房产,据总经理郑心科介绍:“虽然有市中心学区房撑着,但是8月成交量还是下滑了10%。”其实,早在7月的时候,就出现了下跌行情,但不普遍,所以影响也是有限。同样,骊特房产副总经理陈晓镟指出,“8月份受台风和雨季影响上半月的成交十分惨淡,导致整个月成交量下滑了15%左右。”
对于8月份最终成交量只下跌了10%左右,很多中介公司都表示庆幸。
“如果单看前半个月的成交会更惊人,零成交的门店并不在少数。公司数据显示,8月月初的成交环比7月份跌了三成。月底平均每天近20单的成交量,最后让8月的数据好看了些。”陈晓镟对记者直言。
而家天下房产、麦田房产、金海岸房产等皆是如此。“最近两周的成交量比前两周有所上涨。”郑心科表示。而对于下半月的强劲发力,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除了天气转好看房方便,就是降息利好的来临。
量跌价未跌 中心房价坚挺
尽管整体成交走势向下,但是市中心房源价格的坚挺,让整体二手楼市免于出现“量价齐跌”情况。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8月以来,福州多数二手房源报价并未出现明显变化。高晓斌介绍,“虽然8月份成交量放缓,但在成交主力之一学区房坚挺价格的拉动下,8月公司成交均价还涨了100元/㎡。”
不过,相比市中心房源价格的扶摇直上,新区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金山的成交量占比1/3左右,但因为供应量大,成交价格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小幅下降。”郑心科说,就挂出的房源来说,标价都不会高于市场行情,而且业主不会把价格咬得太死,价格普遍都可以谈。
剖析 改善需求少了 市场骤冷
对于8月二手楼市的“变冷”,不少中介人士认为,除了与淡季、台风天气有关,更与改善需求的变化分不开。
自去年9月份以来,限购、限贷的松绑带动了改善需求,今年3月份各种利好政策的再降门槛,更是让改善需求一夕之间“被解放”,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卖一买一”条件。高晓斌介绍,“去年10月到今年上半年,改善型需求风头很劲,成交量一度占总成交量50%左右,与曾经占六七成的首次置业刚需平分秋色。”郑心科指出,而在8月,这一平衡再次被打破,刚需再次主导市场,成交占比七成左右,改善需求缩水不少。
其中,200万~300万元价格段大标的房源的再受冷落,就让中介人员明显感觉到改善型需求离场的脚步。“在公司业绩排行中,下降最为明显的是五四北的别墅、温泉板块大标的房源。”陈晓镟说。
对于这些改善型需求的减少,业内人士认为,自去年下半年起,福州二手房成交量就连连上涨,有限的改善型需求,肯定经不起长时间的“透支”,想买的能买的应该早就下手了,剩下的就是难以撬动的“可买可不买”需求。
同时,“股市‘过山车’导致很多购房者资金出现问题,特别是对于改善型购房者和投资客而言,受股市的冲击不小。”陈晓镟就指出,在股市好的时候,很多获利群体的买房积极性就颇高,前两个月150㎡以上、300万左右的房源就屡有成交,现在成交难度更大,速度也更慢了。
后市 月底反弹或难持久 二手楼市面临新调整
虽然8月份的成交量有所下滑,但很多业内人士对后市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
“8月底二手楼市成交有所反弹,说明市场潜在购买力依旧在。接下来就是传统的‘金九银十’旺季,再加上不断出现的利好,后市可期。”金海岸市场部经理黄鸿影持乐观态度。
有业内人士认为,二手楼市受政策影响颇大,今年上半年的好行情就是受政策利好刺激,而今“双降”来临,利好再现,“钱放在银行利息越来越少、投资渠道少,以及贷款利率降至有史以来最低的现实,让购房者意识到迎来了买房的又一好时机。”
不过,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现在的市场行情让大家无法盲目乐观,论利好政策,上半年已经把门槛降得很到位了。相较之下,一次降息微不足道。即便月底出现反弹,降息也如约而至,但是所能带来的成交量也是有限。”投资客的绝迹、股市的财富聚集效益的逐渐消退、改善需求的透支、刚性需求的观望,必将导致新一轮调整周期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