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1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精准扶贫 时不我待
地下室变电房要逐步上移
我省将设应急保障资金 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
叙亲情话友情 促合作共发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扶贫 时不我待
省委书记尤权赴宁德调研,专程来到“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了解扶贫开发情况
尤权在福鼎市赤溪村了解当地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福建日报张永定/摄
 

N海都记者 李拯

海都讯 30年前的赤溪村,是闻名全国的穷苦之地,群众过着“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的艰辛生活。如今,赤溪村早已大变样,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省委书记尤权昨赴宁德调研,专程来到福鼎市赤溪村,了解扶贫开发情况。

发挥好“能人”的带头作用

通往赤溪村的路林木掩映,越接近赤溪,山峦越是青郁,溪水也越发碧绿。“我来看望大家了!”一下车,尤权书记就亲切地同村民们打招呼。

今年26岁的小杜,从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赤溪村创业,开了一间茶叶店。尤权走进小店,询问经营状况。得知小杜利用“互联网+”销售茶叶,尤权说:“你们回来创业,是有优势的,这里有政策,有项目,有市场,就是缺人才。”尤权表示,扶贫工作,要把“能人”和“一般人”结合起来,发挥好“能人”的带头作用,带动大伙一块脱贫。

赤溪村的第一产业同样蓬勃发展,甚至吸引了海峡对岸的台商。来自台南的老简看到尤书记前来,现场冲泡水莲花茶,请书记品尝。“书记好年轻啊,看起来只有40岁。”看到尤权喝了自家的茶,老简高兴得很,开起了玩笑。“那可是20年前的事了。”尤权幽默地答道,现场发出阵阵笑声。

调研的过程中,尤权不时停下脚步,和村民们拉家常、聊生活。“赤溪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结果令人欣喜,不愧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尤权感慨道,村级组织机构应有尽有,百姓生活明显改善,邻里关系和谐,民风热情纯朴,“‘第一村’不仅是时间上的第一,也要当工作上的第一。”

精准扶贫,是最重要指导思想

赤溪村为何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尤权总结了两点原因——精神状态好,领导班子强。“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又是中国扶贫第一村,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责任更大。”针对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尤权提出了四个要求。

第一,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大意义。尤权敦促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把扶贫工作做得更好。

第二,要把“精准”作为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何为“精准扶贫”?尤权现场概括:一是对象要精准,详细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二是措施要精准,针对贫困人口的困难、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三,扶贫开发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注重改善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积极适应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模式。“只有形成好的体制机制,扶贫水平才会进步,扶贫成果才能巩固。”尤权说。

□赤溪名片

赤溪村位于福鼎市磻溪镇,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84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反映赤溪村畲民贫困生活状况的读者来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赤溪村由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30多年来,赤溪巨变,从“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674元。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反映赤溪村脱贫致富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赤溪村脱贫致富的成效,对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提出重要要求。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