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以匠心艺心 述“仙履奇缘”
捅伤偷车贼 警方认定正当防卫
征集爱心企业捐书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匠心艺心 述“仙履奇缘”
意大利不少鞋企,坚持手工制鞋传统;工匠们花数月时间精心制作,每双皮鞋都独一无二,至少能穿20年
绘制和上色是鞋匠最辛苦的任务,需要好几周时间(资料图)
 

N海都记者 郑靓

海都讯 “到了意大利,却没能定制手工皮鞋,真是遗憾。”市民何先生赴意大利旅游时,在马尔凯地区参观了林林总总的手工鞋铺。在一家百年老铺里,何先生看到了有“永恒意大利优雅”之美誉的邦托尼(Bontoni)皮鞋。

被精美皮鞋所吸引的同时,何先生也受到了一次“震撼教育”——手工打造一双邦托尼皮鞋,工艺极其复杂,要花上好几个月时间。

“在中国,为什么买不到如此优雅的皮鞋呢?”何先生感慨道。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制鞋工技能大赛上,国家级裁判陈国学也曾坦言:中国没有奢侈品品牌皮鞋。他呼吁我国鞋企向意大利、德国学习,依靠一流工人的技术和技能,创造出卓越的产品,“树立艺术之心、工匠精神。”

手工制鞋 每双至少穿20年

工序超过300道,每天仅产8到12双,4个月的制作工期……工匠们为每双皮鞋塑造出精准的轮廓,以制造工艺品的心态,注入独有个性,经过如此淬炼的邦托尼皮鞋,每双都能穿上至少20年。

上色工艺,是邦托尼与其他品牌的最大不同之处。不少制鞋商给皮鞋上色的方法,是在米黄或棕色皮上覆盖其他颜色的染料,而邦托尼则在纯白色的皮上,用画笔一层层上色。为颜色、光泽和蜡分层,光这个程序,就要花费两周的时间。“客人想要什么样的鞋,我们就做成什么样。”继承祖父制鞋工艺的加扎尼说,每一双邦托尼皮鞋,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邦托尼这样的家族式“小工坊”,有“意大利的女鞋王国”之称的菲拉格慕集团(Ferragamo),同样坚持着手工制鞋的传统。在自动化、机械化的今天,菲拉格慕的制鞋方法独树一帜:量出客人脚掌尺码后,把鞋的样子刻在木砖上,以此为设计图制作。

与每天仅制十来双鞋的邦托尼不同,菲拉格慕的日产量,早在六七十年前就达到了四五百双。但是,品牌创始人萨尔瓦多·菲拉格慕却一直拒绝使用机器,而是坚持手工生产线,让每位工匠在造鞋过程中专门负责某部分。这样,菲拉格慕在完成订单的同时,仍不需要依赖机械。

“急流勇退”中闪耀工匠精神

“我国制鞋技术技能,普遍低于欧洲的制鞋工业发达国家。”陈国学说,更大的差距,来源于制作产品的理念。陈国学介绍,意大利鞋企,把产品做优做精放在首位,追求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而国内鞋厂制作的精品鞋非常少。

纵观中意两国制鞋业的发展史,也印证了陈国学的观点。以菲拉格慕为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菲拉格慕皮鞋开始广受欢迎,订单暴增。但菲拉格慕却“急流勇退”,分散精力去考大学,专攻人体解剖学、化学和数学课程,只为研究脚掌结构,并发掘能更好护理脚部皮肤的新材料。

他懂得了身体的重量如何对脚掌造成压力,于是设计出加入铁片的鞋子,以加强在足弓处的支撑力;他发现了让皮鞋更舒适的材料,于是用编染椰叶纤维和赛璐玢制鞋面,用木和水松制成鞋底、鞋跟。20多年后,菲拉格慕已经拥有超过两万种鞋款设计,并注册了350个专利权。

而中国鞋企的发展模式如何呢?“为了追求销售量,鞋企不愿在技术上下功夫。”陈国学说,不少原本优秀的国企制鞋技师,被私企高薪聘用后,不再花心思创新设计,而是习惯抄袭仿制,导致中国鞋业产品严重同质化。

据介绍,我国也有技术精湛的制鞋工匠,并开始尝试手工高档皮鞋,但和意大利品牌相比,没有市场地位,难进一流商场。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