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兴化米粉、线面、豆腐、泗粉……中秋将至,这些都是莆田人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这些当地小吃,寄托了兴化人浓浓的乡愁。佳节过后,游子们把它们从家乡带往世界各地,用味蕾的满足稍解乡情。即日起,海都报莆田版开通“月圆中秋探访莆仙老手艺”系列报道,为读者一一揭秘这些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
N海都记者 陈小芳/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吃过了莆田豆腐,才知道豆腐也能这么好吃”,这是不少外地人对莆田豆腐的评价。与众不同的卤水工艺,让莆田豆腐的口感滑嫩独特,“月圆中秋探访莆仙老手艺”系列报道首篇,海都报记者走进荔城区新度镇,揭秘这一美味的制作全程。
卤水点浆最考究 需长年经验积累
说起莆田豆腐,“祖显家”大概无人不识。昨日中午1点,记者来到了这家豆腐作坊。陈祖显的儿子陈宇告诉记者,头天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6点左右,是一天中制作第一批豆腐的时间,下午还有第二批,是给傍晚的市场准备的。
陈宇介绍,“祖显家”选用的黄豆全部来自黑龙江的非转基因黄豆。制作豆腐首先是要浸泡黄豆,夏天一般浸泡6个小时,冬天8个小时,之后磨浆。为了使豆浆更为细腻,磨浆要反复进行两次。第二次磨浆时加入冷水,豆浆和水的比例大概为5∶1。
第三道程序是烧浆。将豆浆倒入锅内,用大火煮12分钟直至豆浆沸腾。如果火候或者温度不够,就无法彻底去除黄豆的豆腥味,影响口感。最后一道工序是点浆,也是制作豆腐最考究的一个步骤。这时候,工人便撤离了,由陈宇的母亲亲自点浆。陈宇说,点浆非常讲究力度和速度,这些会直接影响豆腐的凝结,除非有长年的经验积累,一般人是做不来的。
点浆使用的是卤水,这是莆田豆腐与外地豆腐的区别。外地豆腐多是以石膏入浆凝结,会有石膏味,口感不紧实。陈宇介绍,点浆时将卤水慢慢倒进豆浆内,同时用勺子轻轻搅拌,使整桶豆浆均匀。凝结过程中,点浆的动作就要慢慢放缓,整个过程约3分钟。凝结成功后,把豆花倒进铺上纱布的模具,用5分钟的时间将其中多余的水分压出、放凉,豆腐便完成了。新做出的豆腐弹性十足味道醇香,可直接食用。
传统手艺转型 才可长久传承
陈宇说,从爷爷开始,家里制作豆腐已经有22年的历史。因为销量不断增加,原本纯手工制作,现在也使用到了一些机器。“20斤的黄豆可以做出70斤的水豆腐和50斤的厚豆腐干。”据陈宇统计,家里一天消耗掉的黄豆大概有一吨,可以做出5000斤的水豆腐和厚豆腐干。除了销往莆田各地,福州和厦门也有“祖显家”的豆腐。
在陈宇的儿时记忆中,全是爷爷和爸爸彻夜劳作的身影。陈宇坦言,传统工艺因为耗体力精力,现在不少年轻人不愿学,而年长一辈也在慢慢衰老。如果不转型,传统工艺有渐渐消逝的可能。陈宇说,因为政策的支持,一些家庭作坊也有了生产许可证,下个月家中的豆腐坊会搬到新的厂房,新厂房占地500平方米,卫生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工人要增加,正式改名为祖闽豆腐,我们要把它做成一个品牌推到各地。”
记者了解到,莆田还盛产制作豆腐的黄豆,特别是一种叫作“九月珠”的皮色为鸭蛋绿的黄豆较为有名,豆粒和花生粒差不多大,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风时,“九月珠”也就成熟了,晒干后成为加工豆腐的上等原料。用“九月珠”加盐卤做的豆腐,细嫩好吃。莆田豆腐除了营养丰富,更寄托了离乡游子的浓浓乡愁,逢年过节回乡时,莆仙人对这道传统名菜更是情有独钟。在外地的莆仙菜馆,能吃到地道的莆田豆腐,也成了游子们的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