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教育周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拯救“自然缺失症”榕兴起自然教育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自然缺失症”榕兴起自然教育
但要获得更大规模的推行,在安全、师资、家长观念等方面都需得到支持
福建师大观鸟社组织的公益亲子观鸟活动
 

N海都记者 郭若冰/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都讯福建师范大学观鸟社的十余名90后大学生,每周末都会定期来到福州森林公园,以志愿者身份成为那里的自然教育助教,引导游客亲近自然,并在这里设立实践基地,长期开展志愿服务。

什么是自然教育?简言之,就是关于认识自然世界的教育,由专业老师在室内或户外传授动植物知识,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环境的思考。如今这种亲近自然的教育模式,正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榕城的大中小学中悄然流行。

上周三,海都报针对榕城百余位家长发起的教育调查问卷显示,七成以上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自然教育很有必要,但也有七成家长从未带孩子参加过自然教育。对此,有教育学者认为,自然教育十分必要,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等实际情况来设计。

调查

现代生活引发“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最早由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提出,指的是孩子到户外、空旷乡间活动,与大自然亲近的时间越来越少的一个现象。

“一开始去给孩子们做宣传,主要是想将动保、环保的观念意识从娃娃抓起,可后来渐渐发现,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存在‘自然缺失症’。他们中有许多人熟知进口零食,却不知餐桌的青菜从何而来。”福建师大观鸟社社长熊夏玲告诉记者。

福建师大观鸟社的志愿者们在这种短期自然教育中承担的是重要的桥梁角色。这群学生还主动联系福州市区以及大学城周边的小学,入校开展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

推行自然教育安全责任成首要阻力

据介绍,福建师大观鸟社志愿服务过的校园达十余所,但谈及此事,社长熊夏玲还是有些许无奈。“每次我们前期都要与校方沟通很久他们才会同意,这也是目前自然教育比较难做的一方面。”

福州一中生物老师张气,参加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相关培训,并获得全国首批“自然体验培训师”的证书。此外,她也是学校生物兴趣小组、观鸟社的指导老师。

张气告诉记者,她常利用周末等时间,带学生到户外开展自然体验活动。“但对于老师们来说,带学生外出要承担很大的安全责任压力。”

“亲近自然不一定非得走进大山大湖,只要能够适当引导,让学生从心里建立起与大自然的联结,即使是小区的小花园也可以是自然体验的场所。”张老师说,“在户外活动地点的选择上,我们采取了由近及远的原则,近的有学校附近的城市公园,如西湖公园、乌山公园、森林公园等,远的有长乐闽江口湿地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等野外环境。”

自然教育探索专业老师缺口逐步增大

本报问卷调查显示,55.79%的受访者听说过自然教育,但只有28.42%的受访者参加过此类活动,有七成多的家长表示从未参加过自然教育的活动。虽然自然教育在香港、台湾、日本等地早有开展,但在福州尚属新鲜事物。

“很多人会认为,带孩子去游山玩水就是自然教育,其实这还远远不够。”福建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说,因为自然教育还包括人和自然的情感建立、人为环境改善所做的服务等。在他看来,让孩子慢慢地和身边的花草树木、各种小动物建立感情,真正融入自然,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主人,这才是他们正在探索的自然教育。

采访中,杨金也表示,从事自然教育的老师非常重要。“在自然教育中,参与者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方式认识大自然中的植物、鸟类、昆虫等,这需要具备扎实丰富的自然知识的老师设计相关体验游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自然教育,专业老师缺口在逐步增大。

观点

自然教育,也可以“近在眼前”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教育实践者林晓云认为,自然教育并不是高大上、难以接触到的,作为家长,就可以给孩子多一些自然教育的引导。

“在家里的阳台种些植物、养些小动物,也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自然教育的。”林晓云还说,自然教育所选择的形式,也需要符合孩子的生长节奏。“比如一个4岁的男孩,你让他去森林中观鸟,他的感知能力不一定能跟上。这样效果也不好。”林晓云建议,父母们不用太着急,可以一步步从身边开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