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为“星际迷航”的游戏,进入了全省科学素养大赛,选手要通过手机游戏通关晋级;众多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质疑科普竞赛变了味
N海都记者 许毅栋 郭若冰
核心提示 当很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围追堵截”时,最近,一款名为“星际迷航”的游戏,却和一场由众多官方部门主办的“全省青少年科学素养网络竞赛”同时出现,让福州不少家长一方面担心孩子沉迷玩游戏和视力问题,另一方面还得老老实实地帮助孩子一起完成“通关”。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纸参赛通知,是通过学校发给学生。这一事件,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吐槽”,科普竞赛变成了“升级打怪”,变味了。
由官方举办的“青少年科学素养竞赛”,怎么会和一款网络游戏搅在一起?本报记者对此事展开了调查。
【家长投诉】孩子玩手机游戏 说是竞赛答题
福州鼓楼某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图图(化名),最近一回家就管妈妈要手机。原来,他要登录微信,说是学校让学生参加“科学素养竞赛”。他让妈妈关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开始参加竞赛。
图图的妈妈郑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儿子答题时老是在玩一个推箱子的游戏,就感到很奇怪,这和科学素养大赛有什么关系。细看一下,原来,竞赛要在答题前,先玩一款名叫“星际迷航”的游戏,孩子玩完一个推箱子的游戏后,才会跳出5道科普题,“题目很难,儿子老是没办法全部答对”。而只要答错一道,系统会自动跳回到推箱子的游戏,然后再跳出5道和之前不一样的科普题。
“这算什么科普大赛?孩子完全被游戏吸引了。”郑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孩子如今每天都要玩好久,不让他玩还要发脾气。
【记者体验】要答题先玩游戏 还有“通关秘籍”
郑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儿子从学校拿回来的通知,通知上写着“第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学素养网络竞赛”。通知中说,竞答系统分为电脑端和手机端,其中电脑端是登录省科技馆的网站,手机端作答,则需要先关注“福建省科技馆”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后点击“世界树守望者”进入竞答系统。通知还附上了参赛回执,要求填上注册账号和家长签字。
记者先用电脑端进行作答,这里并没有游戏,注册后直接出现30题单选题和5题多选题,并且只能做三次,就无法再作答了。随后,记者再通过手机端答题,果然和郑女士说的一样,在答题前先有“推箱子”的游戏。游戏完成后,才进行竞答。而如果答对了5道题,就会进入下一关,作答前仍有“推箱子”的游戏,只不过比之前的稍难些。
和电脑端限答三次不同的是,手机微信端可以无限次作答。而通知中称,名次确定办法,是“电脑端和手机端得分之和为总得分,按总得分从高到低排出获奖名次”。
记者还注意到,“福建省科技馆”微信公众号在最近的消息推送中,多次对“星际迷航”的游戏进行详细介绍,并使用了“玩家”、“通关秘籍”等网络游戏常用的词,而在对游戏介绍的同时,却对“科学素养竞赛”只字未提,完全看不出这款游戏和这次竞赛有什么关联。然而,在学校发放的相关通知中,手机端的竞答渠道和这款游戏的进入通道,是完全重合的。
【家长质疑】是科普竞赛 还是推广游戏?
其实,这不只是少数几名家长的担忧和质疑。这几天,一篇名为《昨晚,福州几十万父母为何都“玩”趴了?》的文章,在网上被很多家长转发。文章也对这次科普竞赛提出了疑问,认为一场科普大赛却设置了一个个通关游戏来折腾家长和学生,很不合理。
“如果真的想做科普竞赛,完全可以通过纸质的试卷给学生作答,甚至直接采用电脑网页答题就好了,为什么要设置一个通关游戏来完成竞答?”家长王先生认为,家长们本来就想尽办法减少孩子与网络游戏接触的机会,而这次竞赛,主动设置了通关游戏,再加上手机屏幕那么小,孩子长时间盯着,对视力也有很大的损伤。
“孩子一般都没有智能手机,让孩子通过手机关注微信后再竞答,感觉是另有所图。”家长李女士认为,微信竞答需
要智能机才能完成,而她给孩子配备的是普通手机,根本玩不了这样的游戏,因此孩子都是用她的手机来完成的,要答题还要关注微信号,“是为了给微信号增加粉丝吗?”
除此之外,还有家长认为,游戏环节是外包给一家公司做的,全省那么多学生使用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参加竞答,学生信息是否会被泄露甚至用作其他商业用途?
【部门回应】学生资料将销毁 游戏旨在“增加趣味性”
据了解,这场“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由我省多个部门联合主办,省科技馆和省环境科学学会承办。在省科技馆的网站上,也有一份红头文件,名为《关于开展第二届福建省青少年科学素养网络竞赛的通知》,文号为闽科协发〔2015〕131号。
记者和多个主办部门取得联系后,对方均表示,由于不是第一主办方,不对此事作出回应。记者与发出红头文件的省科协联系后,对方建议记者采访承办方省科技馆。本次赛事承办方,同时也是竞赛网页端与微信端的管理方——福建省科技馆,其培训部相关负责人通过本报作出了回应。
该负责人表示,主办方与第三方科技公司已提前签署了赛事保密协议,实名登记信息仅限赛事最终成绩核准使用,赛事结束后将在主办方的监督下统一销毁信息。
而之所以采用手机微信端答题,该负责人表示,这是今年所做的一次新尝试,想采用趣味游戏答题。“家长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生使用手机时间。”
谈及“利用竞赛变相为微信公众号涨粉”的质疑,许主任表示,这是为了在技术上保证参赛选手的成绩和信息安全。“如果家长们确实感到‘被打扰’了,可在参赛后选择取消关注,无任何强制绑定行为。”
该负责人表示,由于初次尝试新的竞赛形式,“可能存在不尽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听取社会意见,以便下届有更好的效果”。
声音
“作业”五花八门 家长犯愁老师反感
“我的手机上,目前都下载了不下五个APP,全是学校通知的。”家长杨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通过学校,让家长关注这个、下载那个、完成作业、征文大赛……这样五花八门的“作业”,是很多家长正在经历的烦恼。“有的‘作业’是好的,向上的,能带给学生正能量,但也有一些是搭车营销、另有所图,让家长看得眼花缭乱。更令家长害怕的是,不少‘作业’的背后,都要求填写家庭真实信息。”
在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部门人士也表示,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教育部门经常收到一些要求联合主办的活动,有的活动我们也不想做,但兄弟部门都一起签了,只能跟着做。”为了吸引学生参与,通过教育部门下发各种活动、竞赛、征文,是最能快速达到活动效果的方式。
也有老师对这类活动表示“左右为难”,“发吧,家长反感;不发,这是上级部门要求的”。真希望今后一些主管部门能对本部门下发或是联合下发的各种活动,加强监管和规范,慎用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作业”,别把好经念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