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小芳/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在全国性比赛的开幕式上表演,是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10月18日,莆田九鲤灯舞亮相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开幕式。昨日,谈到前天的表演,56名表演者仍兴奋不已。
记者昨日来到九鲤灯舞的发源地——荔城区黄石镇和平村沟边自然村,探秘九鲤灯舞。村民说,因历史久远,舞步渐渐被人遗忘,希望培养青少年来传承。
接到表演邀请 村民大强度训练
九鲤灯队的领队林文读先生说,队员们现在都还很兴奋,回来后一直和村民们说在开幕式上的见闻。“10月初我们接到了青运会开幕式表演的邀请,”林文读说,之后,他迅速召集了56名女队员开始训练,大家都自觉地把训练时间延长。“从接到通知到表演结束,大家都处在紧张的状态。”
此次能在首届青运会的开幕式上看到莆田表演队的身影,不少市民感到很自豪。市民张先生说,莆田九鲤灯舞民俗表演历史悠久,这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惊艳亮相,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莆田文化。张先生表示,不少朋友都想着去舞蹈发源地,目睹原生态九鲤灯舞的风采。
舞蹈表现“九鱼夺珠”
林文读说,沟边自然村有个九鲤灯舞的培训基地。表演舞步的全部是本村女性,年龄一般在40~50岁之间。记者了解到,一套九鲤灯舞的舞步需要鼓、镲、锣等传统乐器,九个女士身着霞帔,一人举着一条鱼排成队列。这九条鱼包括蛟龙、鳖鳌、鲈鱼、鲡鱼、鲤鱼、鲫鱼、金鱼和花鱼,各具形态,还有一条金灿灿的中国龙。鱼由布缝制而成,裹在一根木杆上,由钢丝定型,另外两个人持龙珠。
在鼓乐的伴奏中,一人手举龙珠,吸引九条鱼摇晃着跟随。随后,变换节奏,争夺龙珠。数番之后,一条条鱼在龙珠的引导下跃过龙门,成功化龙。整个表演过程,表演者都是半蹲进行。林文读介绍,这个舞蹈的舞步有点像莆仙戏中旦角的套路,需踮着脚前掌,这样摇晃时才能表现出在波涛之中的形态。
村民办培训班 希望青少年传承
据了解,九鲤灯舞是莆仙戏近亲,被誉为“南戏活化石”遗存。2008年,又被国务院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史家考证,九鲤灯舞最初源于唐代“百戏”,脱胎于莆田民间元宵节舞灯,成形于宋元,兴盛于明清。
林文读说,古时候,九鲤灯舞只在龙年才会在菩萨前和乡里表演。表演间隔较久,大部分的舞步都被慢慢遗忘了。为了将舞步传承下去,村民们愿意在村里办培训班,希望有兴趣的青少年能够在暑假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