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新榕 文/图
关注理由 今年8月,海都报持续关注“榕城道路分车带种树”,引发广泛关注。随后,记者专门赴上海,了解当地建设绿化分车带的经验。而省内的厦门,岛内人口密度不亚于香港、新加坡。即便如此,当地园林部门也“见缝插绿”,在分车带种大树。
如今,走在厦门街头,不少道路都是三排或四排行道树,使得这座海滨城市绿意盎然。日前,海都记者在厦门实地采访,了解这座省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岛上挤出空间,建设绿化分车带;又有哪些经验,值得福州借鉴。
走访:绿化因地制宜 分车带各具特色
海都记者在厦门城区走访时发现,很多道路都已升级绿化分车带。这些绿化分车带宽窄有别,从1米至5米不等,但各具特色,处处彰显着“见缝插绿”的理念。
在思明区厦禾路,道路有双向8车道,路中间建有BRT高架桥,桥下空间被打造成路中绿化隔离带。粗壮的乔木,搭配低矮的灌木丛,就连桥墩上也爬满了绿色藤蔓,两米多宽的绿化带俨然成为一堵“绿墙”。
在湖滨北路,这里为双向6车道,路中间也设置了绿化分车带,虽然宽度只有2米左右,但也搭配了灌木丛,丰富了景观。记者留意到,作为岛内主干道之一,高峰时段湖滨北路的车辆很多,但绿化分车带并没有影响车辆通行。
在岛外的海沧区,路中绿化带更是各具特色。其中,滨湖路栽的是大叶榕,点缀色彩斑斓的金叶假连翘、红叶石楠、黄金榕、四季时花,营造出跃动的色带。海沧大道则以富有亚热带风情的中东海枣为主,搭配红绒球、软枝黄蝉,使得四季色彩富有韵律变化。
数据:人口密度全省第一 惜用每寸绿化用地
厦门市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厦门市常住人口353.13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2078人/平方公里,位居全省首位,岛内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1万人/平方公里,比香港、新加坡还要高。而当时,福州市人口总数为711.54万人,人口密度为581人/平方公里(数据来自福建省统计局官网)。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厦门全市人口密度是福州的3.58倍。
《2014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区的汽车保有量59.8万辆。同一时期,厦门汽车保有量为82万辆,是福州的1.37倍。而厦门本就比福州小,由此可见,厦门要比福州拥挤得多。
厦门市规划委员会相关人士指出,与上海类似,厦门也是人多地少,针对城市道路绿化问题,已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根据每条道路的实际通行需要和道路红线范围,有针对性地规划设计绿化分车带,有效利用好每一寸可以穿插绿化的土地,保护好厦门“海上花园”这张名片。
经验:不适宜栽树的道路 铁栏杆可换成绿篱
厦门市绿化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科长陈东华说,比起铁栏杆,绿化分车带自身就有美化效果、生态效果,还能提高城市品位,这是铁栏杆无法达到的。所以,厦门园林部门也在力推绿化分车带,将有条件改造的铁栏杆换成绿化分车带,但具体怎么设计,在哪些道路推广,要结合实际道路的特点。
陈东华说,厦门岛内部分道路狭小,局部土地还有盐碱化,也要考虑抵抗台风的问题,一些道路不适宜栽绿化树,园林部门也不会强行推广,但会考虑将铁栏杆换成绿篱,即通过栽培一些藤蔓植物,达到生态绿化、隔离车流、防止穿越的效果。
专家:绿化带升级改造 意识要走在前头
据了解,厦门市绿化管理中心也曾派人去上海、天津等地“取经”,这些城市集约式的绿化经验,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陈东华说,目前,厦门市区还有隔离铁栏杆搭配使用,但为了美观,当地已经将栏杆的设计、颜色统一,全部使用绿色栏杆,与绿化带搭配使用,起到“隐形”效果,但有条件做绿化隔离带的,当地会逐步进行更换。
陈东华认为,福州的绿化底子比厦门好,厦门绿化不仅要克服盐碱地、台风、土层厚度的因素,还要有针对性地综合考虑道路的宽度、实际通行需要等,但厦门已经意识到绿化分车带的生态、美化效果要比铁栏杆强。怎么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绿化分车带?怎么在寸土寸金的岛上“挤出”绿化空间,办法其实有很多,关键是自身的意识要走在前头,有了好的规划理念,才会考虑怎么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