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八闽山水多灵秀,人文荟萃风光美,这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和绵延千年的文化积淀。经过全省上下多年来不懈的努力,如今,生态福建、绿色福建、清新福建,已经成为我省最重要的名片。而生态的优美,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打造宜居环境,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和谐统一。2014年新年伊始,我省拉开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大幕,全省各地紧紧围绕“美丽乡村”、“‘两违’治理”、“绿道建设”、“流域治理”、“棚户区改造”、“提升城镇三边三节点”和“五项行动”,全面推进宜居环境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各地取得众多瞩目成绩,涌现出众多感人故事。
为推广宜居环境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发现好景色、好人物,即日起,省宜居办、治违办联合海都报推出“发现宜居福建之美”系列报道。今日起,海都记者带您惬意地行走在八闽城市和乡村之间,一起探访宜居福建之美。
N海都记者 陈恭璋 文/图
海都讯 在城市化的大浪潮下,大量的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就业。厦门海沧区有个落后古村院前村,因交通不便、年轻人离村就业,成为“空壳村”,一度被列入拆迁村落名单。从去年开始却“一反常态”,年轻村民从城里辞职返回村内创业,短短一年多,古村的人气足了,也摘掉了落后、贫穷的“帽子”。
而改变这一切的,是因为院前村成为“美丽乡村”的试点村落。从去年开始,院前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造。首先是环境改造:组织村民主动拆除违建;多方筹措资金,对村道进行硬化、建设村落公园、保护古民居、雨污分离。其次是发展产业:组建合作社,村民集资创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如今,院前村已吸引了4万多旅客,不少项目早已实现盈利,前来洽谈合作项目的企业更是络绎不绝。“落后村”如何变成“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示范村?日前海都记者跟随省宜居办、治违办探访。
“美丽乡村”落户“落后村”改头换脸
院前是海沧区青礁村的一个自然社,地处海沧边界,交通并不发达,有200多户、700多名村民。和很多落后农村一样,村内随处可见非法占地、违法建筑,污水横流,道路狭小,年轻村民大都选择离开村子,前往周边工厂、企业上班,该村平时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三年前,它甚至被列入海沧区拆迁村的行列。
但这一切在去年年初开始,就彻底改变了。去年年初,厦门市启动“两违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院前村顺利成为试点村落。随即,一系列的改造迅速启动:
首先是通过宣传,组织村民主动拆除违建厂房、猪舍、旱厕等,让出土地1万多平方米,投工投劳1000多人次;其次是对村道进行硬化;第三,对村落进行雨污分离改造,如今该村已投入300多万元,建成3公里的雨污分离管网;第四,对民居房前屋后进行美化提升,利用空地建公园,保护古名居。
经过一年多改造,如今该村一改过去“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村道、美丽的绿化、整洁的村容村貌。
年轻村民返乡 孵化“城市农田”
村容村貌的改变,吸引大量年轻村民返乡,他们开始筹划发展产业。在厦门市政府和海沧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村民们选择通过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并且进行了科学规划。
院前村有大片农田、菜地,有村民提议开发“城市农田”项目,就是把菜地划成固定大小租给城里市民,村民负责日常打理,不打农药,市民需要支付村民打理工资,蔬菜收成交由市民。第一期,一亩地分为33块,每块20平方米,每块以每年2400元左右的价格出租,每年至少收取500斤蔬菜。结果推出后,一下子被预订光,村民每亩菜地的年收益达8万元;如今,第二期又即将推出。
同时,有村民看中了村内的红砖古厝,将其开发成民宿、咖啡馆等。如今,该村已吸引了4万多旅客,每日这里游客如织,特别是周末更是时常爆满。
村民主动拆违 和台商建凤梨酥厂
日前,海都记者在村口看到了一家凤梨酥制作工坊,该工坊负责人叫陈俊雄。陈俊雄说,原先这块地上是他们家搭建的一整排厂房,面积有1600多平方米。去年3月份,村里启动拆违,他了解情况后很支持,就说服家人主动将违建拆除。腾出空地后,他就开始寻找项目。这时,一名台湾商人来到村里,看中了这块地,两人一拍而合,决定成立凤梨酥工坊,并加入手工DIY环节。
陈俊雄说,今年这个工坊正式开放,在短短四个月内,收入达到100多万元,远远超过过去厂房出租租金收入。眼下,他和其他村民集资开发的凤梨种植基地、手工陶艺工坊等项目也在陆续推出中。
海沧拆违腾土地 已利用243万平方米
海沧区治违办负责人介绍,院前村只是海沧区治违的一个缩影,去年开始,厦门市提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后,海沧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拆除“两违”建设593宗,面积152.5万平方米,“两违”整治腾出土地面积288.85万平方米。
该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海沧区将两违整治与全区宜居环境建设紧密结合,将拆违与绿化工程、公共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结合。截至目前,拆违腾出的土地中,已经绿化或项目利用和专项管理面积243.53万平方米,利用率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