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教育/校园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年级男生 竟叫“兄弟”群殴同学
榕部分小学取消半期考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级男生 竟叫“兄弟”群殴同学
福州一家长,对低龄化欺凌感到担忧;专家表示,孩子的行为源于模仿,家长应关注周围环境
孩子的欺凌行为都是源于模仿(网图)

N海都记者 黄飞燕

海都讯 一年级小男生,因为课间小摩擦,就叫上托管班的“兄弟”群殴另一位同学。近日,福州的丁先生向记者报料,自己孩子所在的学校发生这样的事,令他十分震惊:“一年级就开始‘拉帮结派’打同学,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这样?”

一年级的萌娃本该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可为何会出现如此激烈的行为?记者就这一事件,采访了福建省心理学会理事谢维兴老师,他表示如此低龄的“多打一”校园欺凌现象比较少见,该事件的根源或来自校外托管时的“观察模仿”。

案例:课间小摩擦 叫上“兄弟”群殴同学

一日上午课间,上一年级的强强(化名)和同班的唐唐(化名)在跑闹中,不小心发生碰撞。强强当下十分生气,认为是唐唐撞到自己,但唐唐觉得应该是对方先撞到自己,当下两人起了点小摩擦。于是,下午上课时,强强便叫上两三个托管班的同学,一起殴打唐唐。而后听闻此事的唐唐妈便将此事反映给班主任,由老师出面解决。

事后,班主任表示此事已得到圆满解决,两个孩子已经重归于好。即便如此,听闻此事的丁先生依旧表示十分担忧,“打架、群殴的行为若发生在初高中孩子身上,可能是孩子青春期叛逆的缘故。但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种激烈的攻击行为,我们就觉得非常担心。”

分析:行为或源于托管班

强强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行为?谢维兴告诉记者,低幼年龄的孩子尚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多数的行为和举动都可能是从日常生活,通过“观察模仿”学习获得的结果。

谢维兴表示,强强叫来的“兄弟”并非同班同学,而是来自校外托管班的同学,这一点应该引起家长注意。“被托管的孩子的父母日常都较为忙碌,可能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另一方面,孩子在托管机构会接触到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可能是高年级学生出现过类似行为,强强看到后,通过‘观察模仿’学会了。”谢维兴老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观察模仿”行为除了源自现实生活,网络、电视节目、游戏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看到不良行为都会模仿并真正行动,这个与孩子接触的环境及个体本身都有关联,两者之间并不构成绝对的因果关系。”谢维兴说道。

对策:必要时惩戒切忌错误认同

当孩子出现打架等不良行为时,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既然是错误的行为,就一定要纠正,家长可采取适当的惩戒手段。”谢维兴说道。然而,纠正一项单独的行为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谢维兴提醒,孩子的“观察模仿”行为必然要有对象,找出行为背后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不良行为。

谢维兴建议,“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后,家长更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活环境,无论是网络、游戏,还是孩子的日常同伴交往,都可能是孩子不良行为的根源。将孩子从‘坏环境’中剥离出,日常生活中,父母还应对孩子的正确行为予以认同和肯定,不能让孩子从打架等不良行为中获得自我认同。”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