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书香/传家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寻根问祖到桃源
小院,金色的日子
最长情的告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根问祖到桃源

N郭矩文(福清)

在我们福清郭氏这一支,我的祖父郭书海曾担任过族长。上世纪50年代,因我父亲郭信钊是归侨,家里成分被错划为“地主”,家里的屋契和族谱都被当众焚烧。

烧屋契,大家都没有吭声。烧族谱的时候,看着烧得体无完肤、只剩“骨头”的族谱,大家坐不住了。有着根正苗红的“贫农”身份的五叔,就偷偷把它抢救了出来。

残存的族谱,五叔收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后,才让族谱重见天日。然而,残破的族谱让大伙儿都犯了愁:我们这郭姓一族,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找源头呢?

三问桃源VS寻宗觅祖

从族谱中间残留的序可知:我们族人是从桃源迁福清。这个“桃源”,到底是哪里的桃源?

翻开地图一查,湖南省有桃源县。于是我乘兴“一上桃源”,细问之下,全无关系,只得败兴归来。过了几年,听说永安有个名胜“桃源洞”、于是二上桃源——这一次,依然败兴而归。

抱着中国地图细探,又发现,原来宝岛台湾也有个桃源县。于是,发函给台湾世界郭氏宗亲总会,得到台湾的郭寄峤为会长时刊印的“世界郭氏宗亲族谱”。该谱证明,我们这郭氏支脉并非从宝岛来。

到上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郭氏宗亲会给福清侨联发函,寻找抗日战争时曾任国民政府县长的郭信钊后代,侨联于是将信转给了我。因为这封信,我才知道,我们这一支,原来是从泉州永春迁来福州福清。

之前的寻觅无果,是因为我不知道,永春县在历史上曾经叫“桃源县”。

我去了永春。这本残缺了几十年的族谱,终于在永春蓝幢(现南幢)对上了根脉,我找到了本族郭姓源流之源头!

永春的族谱如此记载:“尚父郭子仪公生于唐嗣圣十四年丁酉岁五月初五日辰時,卒于建中二年辛酉岁八月十六日午時,享年八十五岁(697年—781年),八子七婿一生盛德可以配天地。”

原来,唐代名将郭子仪、历史名剧《打金枝》里公主的公公,就是我的先祖啊!从子仪公到我父亲,已历四十三代。

族谱还记载,我们郭氏的入闽始祖嵩公,是郭子仪公长子,曜公的次子。入泉州(居高桂坊)始祖是赟公。入桃源(永春)蓝幢始祖是六郎公。入融(福清)始祖是开未公——族谱记载,开未公逝于蓝幢,其子有三:分别为文迴、文雄、文锦。其中,文雄公奉开未公骨骸,迁葬福清灵得里福安底,为入融始祖。

文雄公三兄弟中,迁马来西亚的文锦公和留永春的文迴公的后代,都已发展到三千多人;但迁福清的文雄公,后代因天灾人祸,历十一世至今仅有几十人。按永春郭氏族谱排辈,我属于“矩”字辈;按福清郭氏族谱排辈,我属于“乐”字辈。

我与福清郭氏族人的根与源,至此,明明白白。

福清族谱VS我祖我父

被焚烧的福清族谱,是我祖父被推选为族长时,命在读高中的我父亲,到永春蓬壶蓝幢用毛笔抄写原谱,并写下续谱序,且记载了从永春迁福清十代人的血脉源流。永春的郭良谋叔是永春蓝幢郭氏族长之子,他还记得我父亲。我去永春寻根时,他告诉我,我父亲到永春续谱时,就住在他家,当时,他只有八九岁。我的上祖族人,用南话(母语闽南话)代代传颂《三字经》与《二十四孝》,以此作为传家的文化。

我祖父是本宗族迁福清第九代。之前的八代祖先,都在福清穷乡僻壤“虎坑底”拼搏。穷则思变,我的祖父决定走出“虎坑底”。

他也是永春迁福清九代人中第一个走出“虎坑底”的人。他到了江西南昌,学习三年回乡,成为福清著名的地理风水师。因为见过世面,他才被推选为族长。

祖父略有能力时,便让我父回国,花费2000银元,将自己相中的融城向高街、叶相园陵边大同小学附近的一块地买下。1932年—1934年,我家在原福清县城关北大街古夏巷27号,建了一座二层楼房。

我父亲郭信钊,为永春迁福清郭氏第十代,生于1904年。他毕业于上海国光大学经济系,赴印尼万隆,从事会计主管工作。在福清城关盖房之后,他复返印尼。

抗战爆发时,三十多岁的父亲热血沸腾,回国参加抗日。他先被委任原福清县漁溪镇镇长,1938年,34岁的父亲又被委任永泰县县长。作为爱国县长,父亲主张联共抗日,支持共产党闽中特委书记郭永星在永泰活动,发动民众抗日。父亲与郭永星书记是同族同宗,也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战友。抗战胜利后,父亲又去印尼,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再行回国。

我随母亲迁福州

父母分手后,我随母亲林瑞香离开故乡福清,到福州生活。不料,我继父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而我母亲因拒不揭发继父被清除出干部队伍,遣送至福清海口监督劳动。30岁的母亲劳动一天,只评2个工分,要养活6个人(当时尚有外婆,以及我与弟妹四人),实为不易。在艰难岁月中,我们相依为命,坚强的母亲是我的榜样。母亲常说:“笑到最后才笑得最美!”

1963年,我在福清海口中学读完初中,随即考入福清一中,再转学三明,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三明一中。1969年,我下乡在三明陈大公社。在陈大棕南生产队,我白天劳动能犁田、插秧,挑120斤担子,因此,当其他身强力壮的知青都评2个半工分时,我能公议评上9分。劳动之余,我晚上自学同济大学编《高等数学》,解完福州大学编的四千道高数习题;除此之外,我还细读中国文化旗手鲁迅先生《华盖集》和外国名著《静静的顿河》,背英语字典。1970年,我被招到兵团二师八团特务连。1971年,我随五好连队到永安二师五团。兵团撤建后,为了入党,我打报告到加福矿采煤。由于当时矿务局中、小学缺教师,我被调任小学数学教师一年后,转矿务局中学教数学。恢复高考后,我离开了矿山。

此时,家中喜讯频频传来:1979年,继父右派的错案得到改正,他也从三明一中调省博物馆(今省博物院)工作,1980年,母亲也恢复了原工作。

后来,我调往三明职业大学(今三明学院)经济管理系任教。2004年后,我在省农林大东方学院、闽江学院等院校授过课。作为永春迁福清第十一代,我这大半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古夏巷27号的亲人们

早年,我父亲赴印尼后,提携两堂弟信仲和信泉也赴印尼谋生。1947年叔信仲病逝印尼,享年39岁,葬印尼玛琅。1948年,我婶娘带堂兄姐们回国,我家以“搭宗盖房”,分给一半房屋。我三叔郭信泉则更名郭亚友,入印尼籍,育子女九人。

风雨中,落足于福清城关北大街古夏巷27号的郭氏家庭,走出十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他们分别毕业于上海国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人)、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2人)、国立华侨大学、山东大学……看着亲人们学业有成,兢兢业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成就,让我与有荣焉,为之骄傲。

一部族谱,记载着一族一家传承的血脉;每个人的经历,缩写着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艰难困苦不足道,读族谱,谈人生,我这篇文章,献给也在寻根的千万华人。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