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雷碧玉(三明)
年少的印象中,母亲特别啰唆。唠叨声中沉默的,是父亲。很多时候我在想,若不是父亲的“忍让”,指不定家里天天“硝烟弥漫”。孩子们长大,工作、结婚、生子,父母也渐渐老了。几年前的一次中风,让父亲的腿脚明显变得不利索,走路依靠拐杖,说话也变得含糊不清。
如今,父母在自家楼下经营一家小店。几天前,我去看望父母。
母亲借机让我看店,说去进点货。我扶着父亲,到店门口的平地上走路,以增加腿部力气。父亲顺从地拿起拐杖,颤颤巍巍,在门口来回走着。只是,父亲显得十分不安,走走停停,到最后,索性站在路边直盯着前方。边上车辆来来往往,他毫无感觉。我一急,赶紧把父亲往里拉,让他小心。父亲笑笑,掉过头,挪着步子继续走。可过一会儿,又停步张望。我有点恼火,大声喊他:“这么危险,您不知道吗?”
父亲似乎很生气,含含糊糊地说了句:“这么久了,还不回来。”
原来,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父亲是记挂着我母亲啊。他那不停张望的目光,是等候母亲归来的身影。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原来是世间最长情的告白。
年老后,父亲变得啰里啰唆,不停唠叨,而母亲,早已变成了忠实的倾听者。如今,老两口守着那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相依为命。
那一刻,惟愿时光不老,让这份温情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