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广州日报
近日,佛山龙女士手机3小时用掉23GB流量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调查结果为手机App感染病毒,数千次重复下载文件导致大流量被“偷走”。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偷流量”App背后存在黑色产业链(俗称“黑产”),偷流量的访问行为可以为此类App制作者每天赚取至少33万元。
40万人从事互联网“黑产”
日前,互联网金融安全联盟成立大会上,腾讯安全管理部总监黄磊透露,中国目前从事互联网“黑产”的人超过40万,而涉嫌泄露用户信息量已达千万级。
“以木马病毒为例,制作者要上传病毒到应用商店,同时支付推广费;应用商店再传播木马到用户手机,随后就能‘偷’手机流量,而这些流量的去向一般是指定网站或导航搜索——因为广告主会根据流量、日活等数据来支付推广费。最后,这些网站再与木马制作者分成。”360手机安全专家高祎玮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众多的从业者在这个链条上生存,相对应的则是手机用户流量被“偷走”。
据高祎玮介绍,近期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截获了一款名为“流量僵尸”的木马病毒,木马可联网从控制服务器上下载关键词,并使用下载的关键词来模拟用户的搜索行为。
“按照每千次query(访问请求)5元~20元的一般市场价格计算,此类木马每天可为制作者赚33万元~134万元。”他说。
肉眼无法辨识“偷流量”App
采访中,多名专家均表示,此类App大多会仿冒或窜改热门应用,用户很难通过肉眼识别。因此,建议用户安装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之类的手机安全软件,一方面可以查杀木马等恶意程序,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流量监控功能,随时观察手机流量使用情况,避免恶意App带来损失。
另外,用户下载应用软件要选择官方认可的渠道,从正规应用商店进行下载,不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也不要随意打开来历不明的网址链接,或扫描未知内容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