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城事/重点
3上一版
 
软似绸缎 薄如蝉翼
泗华桥“吴兴亭”咋消失了?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软似绸缎 薄如蝉翼
经12道工序捶打,金块成了厚度只有0.1微米的金箔
金箔多用于装饰
﹃拍叶﹄前,金条再过一次火 
金条被一再地挤压成很薄的金带子
﹃做捻子﹄就是将金薄片裁成小块
“打金开子”之后金箔已具雏形,随后进入“炕炕”和“打了细”的工序,进一步打薄
“出具”,师傅用鹅毛将金箔从乌金纸上移出,等待裁切

N海都记者 陈小芳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金枝玉叶”、“金碧辉煌”……这些词语是人们对黄金的一种赞美。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字眼所描述的正是黄金工艺的一个重要品种——金箔。金箔锻制技艺包含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冶炼、打制等多种技艺,整个过程可归纳为12道工序。

昨日,记者走进莆田市龙标金箔有限公司,体验这个神奇精妙的制作过程,见证了轻若鸿毛的金箔的诞生。

工艺成熟于南朝 福建仅两家

最早发现制作金箔的是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在我国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今南京龙潭地区(江宁)是中国金箔的发源地,相传至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

金箔制作工艺在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传入福州。清朝末年,福州金箔私人作坊发展到十余家。1909年福州金箔制作艺人林亨秋来到莆田江口开办金箔加工作坊,当时金箔主要用作佛像、建筑物、工艺品上的贴饰。林亨秋把技艺传给林利忠(1932—1996),林利忠又传至林贞富及黄瑞弟。

莆田金箔制作技艺流派第三代传承人黄瑞弟介绍说,金箔制作工艺保存相对完整的有江苏、福建等地,福建以福州、莆田影响力较大,目前福建仅有两家金铂制作公司,莆田市龙标金箔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另一家在福州。

48小时捶打金条变金叶子

黄金配比是第一道工序。根据产品品种特殊要求进行配比,并加入定量比例的银、铜元素,使其符合需要的含金量。配比后,使用高频机化金把渣滓析出,将金水倒入度量铁槽内冷却成金条。黄瑞弟说,这个熔金的过程需1600°的高温,以前没有机器时都是人工烧火。

制作好的金条通过人工捶打成薄金带后,裁剪成薄如纸张的金叶子,这个称为拍叶子。工人用机器将金条压成薄金带,这期间还要用高温让金块变柔软,如果是人工捶打至少需两天时间。金叶子做好后便开始做捻子,即将金叶子用竹制小条刀裁剪成1厘米见方的小金叶子,这种大小的金叶称为金捻子。

接下来将使用到“纸”来包裹金片,这是生产金箔的关键一道。在上万次的捶打过程中,要求纸耐热、耐冲击、不能破损,这种特殊的纸称为“乌金纸”。

鹅毛挑金箔用嘴轻吹平

将金捻子用指尖沾着放入10厘米见方的乌金纸包内,两张乌金纸夹一枚金捻子,总共2048层,要求所有的金捻子放入乌金纸中心,这道叫沾金捻子。接着是打金开子,将包有金捻子的乌金纸包放置打箔机上旋转捶打,使已薄如纸样的金捻子打得更薄更开。

被打开的金捻子叫“金开子”,需继续捶打成箔,将“金开子”小心翼翼地用鹅毛趁口风挑起放入20厘米见方的乌金纸包内,此道工序叫装开子。接下来是出具和切金箔。所谓“出具”,就是将只有0.1微米的金箔从乌金纸中取出的过程。因为金箔很薄不能用手触碰,工人只能使用鹅毛去挑,同时配以口风的取箔方式。金箔不平时,只能用嘴吹平。切金箔的技术也要求很高,工人往往要用数年的功夫来练“口风成线”的本领,即吹掉切下来的多余金箔,留下中间的整齐部分。

传承遭遇困境多种方式保护

采访中,黄瑞弟多次提及金箔制作工艺并没有多大技术或艺术难度,最难的是能否沉下心来学习工艺,“就是这点,大部分年轻人都坚持不了”。其公司高峰期有近三百名员工,如今仅留下四分之三左右,多为三四十岁员工。

“早期都是家族内传承,现在也都放开了。”黄瑞弟说,为了传承技艺,他们做了不少努力,如今已有不少外地人前来学习,但目前仅分别传授部分技艺。目前,黄瑞弟已制定5年传承保护计划,将建立长期技艺培训基地,培养核心技术人才,同时还将成立金箔制作技艺研究所,加大技术传承与创新。他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突破传承困境,让该技艺代代相传。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