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侯希辰/文 肖春道/图
感动理由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孩童们清脆的读书声,穿过操场上的重重浓雾。一所在云端上的学校,3名学生,成了56岁的余龙虞割舍不下的牵挂。8年前,余龙虞离开条件较好的中心校,来到南平延平区茫荡宝珠小学,成为唯一的老师。为了多留下一些学生,余龙虞是厨师,是保姆,是“爸爸”。
人们说,守在深山单人校,他是孤独的。然而,这位有38年教龄的老教师心里,有着自己的小幸福。他说爱着他的孩子们,更想让这所百年学校恢复昔日的荣光,“有一面国旗、一个学生、一间教室,我就能坚持下来。”在福建山区,有成千上万名乡村教师和余龙虞一样,为了孩子,坚守三尺讲台。
百年老校里 守着三个娃
南平延平区茫荡镇宝珠村,在海拔800多米的大山深处,是茫荡山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空荡荡的宝珠小学里,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教学楼,泥土的小操场,水泥地面的教室里,放着两张用了许久的木课桌,显得简陋、冷清。一个一年级学生坐后排,两个学前班学生坐前排,当孩子们的读书声一起,校园瞬间有了生机。“云,我们经常看到的白云。”余龙虞教完小学一年级的组词,又给学前班教拼音。
“宝珠小学,原来热闹得很。”余龙虞说,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成立了,是南平最早的4所完小之一,以前村里人都以宝珠小学为荣,“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有200多名学生,20多位老师。”
1977年,余龙虞高中毕业后回到茫荡山,成为一名民办教师。筠竹、北山、思畲、谢地……余龙虞去过茫荡山区十来所学校,“哪里需要人,我就去哪里”。教学认真的他有了名气,进修成为公办教师,结婚生子,在镇上安了家,又调到茫荡中心小学,生活条件改善许多。
走一个学生 心被挖去一块
2007年春节,村民们找到回来过节的余龙虞,那时宝珠小学已经停办一年了,“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把孩子带到城里读书,学校生源不足,加上条件艰苦,老师也都走了。”
村民们诉苦,留下来的孩子,只能到几十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家里又大多是老人,接送非常困难,“余老师你回来教书吧”。余龙虞说,他知道回来意味着什么,“但想来想去,百来年的学校不能断了”。提出申请后,2007年9月余龙虞复办起宝珠小学。
“只有一个一年级学生,为了扩大生源,又增加了6个学前班的孩子。”余龙虞一个人,要给7个孩子上语文、数学、美术、体育,“一开始村里人不放心,会偷偷在教室外面看,后来就喊我是全能老师。”
“学前班孩子岁数小,有时还要给他们把屎把尿,陪孩子做游戏、系扣子、剪指甲、洗花脸……”余龙虞说,有的学生住得远,午饭就跟着他吃,为了让孩子吃好点,余龙虞还开荒种了点菜。“这些苦都不觉得什么,最难受的是孩子长大点,家长还是会把他们带下山。”余龙虞数了数,2008年教了7个学生,2013年3个学生,2014年就只剩两个学生了。
“每送走一个学生,心里像被挖去一块,想有更多的孩子留下来,又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生活环境。”余龙虞空闲时常会下山,到孩子上学的地方打听情况,“知道他们现在学习好,心里踏实了”。
办好学校 才会有人来接班
傍晚,送完两个学生回家,余龙虞和另外一名学前班的孩子,回到教学楼里的“家”。他睡的是小床,紧挨着孩子的大床。他在这头备课,孩子在那头写作业,安静得只能听到窗外的山风呼啸声。
“想多招点学生,跑遍了附近偏远的村子。”余龙虞想了很多办法,给学生上国学课,带孩子做公益,“孩子变懂事,家长看在眼里,就能把我们学校宣传出去”。
夜深了,山村漆黑不见灯光。“一个人守着一个学校,怎么会不孤单?但老师职业就是这样,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都要教下去。”余龙虞说着笑了。
再过几年,余龙虞就要退休了,“特别着急,就想把宝珠小学做起来,这样才会有老师愿意接我的班。”次日早上,余龙虞坚持站在校门前,送别我们。高山云雾缭绕,宝珠小学仿佛在云端上。余龙虞说,还有许多老师和他一样,只要有一面国旗、一个学生、一间教室,他们就能守在讲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