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3版:书香/读城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厦门“八市”到底在哪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1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厦门“八市”到底在哪

﹃八市﹄的海鲜琳琅满目(资料图)

N萧春雷(作家、媒体人)

我遇到数字就犯晕,厦门人又似乎特别喜欢用数字,结果第一到第九码头,我只记住了第一码头;第一到第九市场,我知道第二市场(因为它是BRT一个站名),找得到第八市场。有段时间我迷上海鲜,常乘BRT去熙熙攘攘的开禾路鱼市转悠、采购,那条街可真是拥挤,两边地摊上摆满了马鲛鱼、黄翅鱼、黄花鱼、巴浪鱼、鳎魦、螃蟹等水产,琳琅满目,空气中充满了鱼腥味。

厦门原有10个市场

我一直以为“八市”(第八市场)就是开禾路口进去的这条鱼市街;开禾路与营平路相交,后者另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营平农贸市场”。读到黄绍坚的“寻找民国时期厦门老市场”,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搞错了,民国时期的八市并不在开禾路上。

老厦门的九大菜市场,其实是上世纪30年代前后市政建设的产物。根据资料,当时一共建了10个市场,9个在厦门市区,1个在鼓浪屿。厦门的9个市场,按第一到第九命名。原来的菜市场应该都建有楼房,摊点就在室内,楼门口写有大字招牌,就像保存下来的“第六市场”楼门一样。

九大市场建成不久,厦门沦陷,城区满目疮痍。到了1948年8月,《江声报》登载了一篇鲁钝的《八大市场之递嬗》,文中说:厦港的第三市场已经废弃,妙香路的第五市场变成了住宅,浮屿角的第四市场、中华路古城口的第一市场、美仁宫的第二市场均萧条冷落,光景最好的是大同路的第七市场、营平路的第八市场和泰山路的第六市场。这篇文章没有提到安定路的第九市场。

什么都在变。80年后的今天,九大市场有的消失,有的改造,有的废弃,唯一还在营业的只有一个第七市场。第八市场仍在,但人们说的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八市了。民国年间建造的第八市场大楼,矗立在营平路和开平路交叉处南面,仿佛已经被人遗忘,残余的两个入口,一个窗子上挂了方“厦门市食品公司八市副食品商场”的旧匾,像是有人怀旧;另一个门口还挂着“八市水产商店”的旧匾,匾下却是一个蔬菜摊位。

第八市场的延续

我走进破败的第八市场大楼,梁柱高大,空间宽敞,一楼堆满了杂物,二、三楼过道狭小,还有一些住户,门口都钉着“第八市场”的门牌。一墙之隔,市场的繁华变得遥远,室内积满空洞的光阴。毫无疑问,这幢建筑就是1933年兴建的厦门第八市场。随着市场发展,室内空间不敷使用,市场遂迁移到外面的营平路上,成为露天的营平农贸市场。事实上,营平农贸市场可以看成第八市场的延续。而营平农贸市场的兴旺,带动了邻近的开禾路的人气,使之亦变成热闹的鱼市。

第八市场得以延续,是因为它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厦门文史专家李启宇先生说,第八市场紧靠第一、二码头,是厦门最有名的海鲜市场,从前龙溪、海澄的渔民讨小海,都将海产品运到这里售卖,早市或晚市,视潮水而定,每天大约一个小时。担水巷、开禾路原来并非市场,只有些零星地摊,近二三十年才变得如此热闹。开禾路市场虽然热闹,但秤头不大好(短斤少两),老厦门人还是喜欢去营平农贸市场采购,那里是固定摊位,要好些。

严格说来,开禾路鱼市离真正的第八市场还很远,八市的嫡传是营平农贸市场,但是约定俗成,也不妨将二者都泛称为八市。幸好民国时代的第八市场遗址还在,为我们确立了八市的历史原点。我们因此知道,一个个老市场在萎缩、消失,唯独八市在壮大,从一幢大楼扩大到几个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