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小芳 李伟强 文/图
海都讯 莆田号称文献名邦,而这离不开莆田郑氏的入莆始祖郑露三兄弟。他们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开创了莆田文化教育的先河,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三先生开海滨邹鲁之先河,世人尊称他们为“南湖三先生”。
族人以国为姓 或为李煜后人
昨日,记者来到荔城区新度镇蒲坂村,这里是郑氏族人的聚居地之一。在民居大门处,可见“荥阳派衍”、“开莆来学”、“南湖世第”、“夹漈流芳”的门额题匾。这些题匾,道出了郑氏的来源地。
郑姓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把异母兄弟姬友分封到今陕西省华县西北一带,国号为郑,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姬友也就是中华郑氏的姓始祖。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灭,遗族从此散居,他们的子孙以国为姓,从此有了郑姓。由于郑姓发源于河南中部,聚族于荥阳,所以荥阳就成为郑氏的郡望和堂号。
有史料显示,郑氏族人还可能是南唐后主李煜后人。李煜之子李从镒被封为“郑王”,李煜降宋后,宋太祖下诏捕捉李氏宗室,李从镒和儿子元和藏匿民间,他的子孙后裔遂以“郑”为姓。所以,郑氏族人也有可能出自南唐皇族。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河南郑氏大批南迁,其中公元307年清远望族郑昭率师入闽,任福安、泉州、晋安太守,郑氏族人都尊称郑昭为入闽始祖。郑昭
游历莆田时,爱南湖山水之胜,于是迁葬其祖于此,这便是南湖郑氏的由来。目前,在莆的郑氏族人分为西峰郑露、浔阳郑庄、巩桥郑淑三个世系,分布在
莆田260个自然村。莆田郑氏族人迁徙到全国各地自成派系,尤其在广东和浙江,已成当地望族。移居台湾的郑氏,如今已成为台湾第12大姓。
南湖三先生 开莆田教育先河
莆田市南湖郑氏委员会秘书长郑德金介绍说,与莆田其他大姓不同的是,郑氏并没有分支,莆田绝大多数郑氏族人,包括史籍记载、族谱确认都尊郑露三兄弟为入莆始祖,现在后裔均称自己是南湖郑氏。“只要看到有‘南湖’两字,就可判定这户人家肯定姓郑。”郑德金说。
莆田郑氏源自郑昭后裔,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是郑昭的第17世孙,在南湖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院”,开课讲学以训子弟,开莆田教育先河,于是莆田文风渐盛,书院林立。历唐而宋,终于换来了“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由于三先生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先河,世人尊他们为“南湖三先生”。为彰显南湖三先生开莆倡学伟业,唐贞元三年(787年),唐皇帝赐金敕建“开莆来学”木坊。
“‘太府家声大’,说的就是郑露,后面肯定要跟着‘南湖世泽长’。”郑德金说,郑露官太府卿,为此其别号为太府。此外,还有“夹漈家声大,南湖世泽长”、“别驾家声大,南湖世泽长”。郑德金表示,在进入南湖郑氏委员会之前,他并不清楚自己属于南湖三先生当中哪位先生,后来经过家中楹联才确认自己郑庄后人,因为郑庄别号“夹漈”,郑淑曾任常州别驾,“别驾”就是其代号。
楹联述堂叔侄 世人常混淆
“济贫请米四万石,文史再添二百章”,莆田郑氏家族有这么一副楹联,说的是一对堂叔侄的故事。而这对堂叔侄郑樵和郑侨,也常被人所混淆误认。两人同是宋朝人,其中郑樵是史学家,郑侨则是位状元。
上联说的是郑侨的故事,淳熙八年(1181年),郑侨与朱熹等一起被选为常平官。到淮东上任时,恰逢淮东发生大饥荒,他为贫民请米4万石赈济,万民对他感恩。郑侨为官期间,减免古田重税,罢去义仓和,舒缓民力,安抚百姓。他死后,朝廷赠太师,追谥为忠惠。
下联说的是郑樵的故事。郑樵一生充满传奇,他16岁时,父亲死在苏州。把父亲葬在越王台后,郑樵在台下搭了个茅屋,边守墓边读书,谢绝人事。郑樵的学识在当时首屈一指,他写的《通志》,与唐杜佑《通典》、马端临《通考》合称“三通”,为古代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后来,他又在夹漈山中筑了三间草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夹漈[jì]草堂”。时至今日,涵江新县的“夹漈草堂”已成为旅游胜地。